第68章 出逃将压在身上的窒息与沉重一并剥离……
先帝薨逝仓促,只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
朝局骤然失衡,太子站出,暂且维护朝中大局。
八月初,四皇子卫恒、五皇子卫如联手兵变,令麾下数支军队昼伏夜行,分批混入京中。
十六日破晓,承乾门内外俱已封死,百官上朝受阻,卫恒在朝上称太子卫昭品行失德,不堪承统。
他更是拿出一纸遗诏,言辞凿凿,称先帝于弥留之夜已秘废太子,改立他为新储。
太监将暗黄诏书托起,展开于朝堂中央,笔力遒劲,文辞森严,的确像先帝遗命。
百官面面相觑,大殿内无人敢言,死寂一片。
卫昭坐于殿首,神色沉静,扫过那封诏书上的笔迹,唇边勾起。
终于找到了。
他这个父皇......果然临死也没能改掉偏心的毛病啊。
卫昭看也不看再那诏书一眼,只问:“父皇临终七日,孤昼夜守榻未离,诸位尚医皆可作证。你说这诏是何时所立?”
卫恒明知他是在胡说八道,强忍着怒气答:“弥留之夜,父皇召臣密谈,当面授诏。”
“哦?”卫昭面上轻描淡写,目光却紧紧盯住在场大臣的反应。
“父皇薨前二日,召集诸臣面授口谕,命孤监国摄政,六部印信皆归孤署理。阁臣可证。”
他话音刚落,身后一名亲卫将一卷锦缎摊开,露出一方御玺拓印。
内阁首
辅紧跟着跪倒在地:“陛下仙逝二日前,确曾召臣等入内,亲眼所见!”
“孤奉旨监国,国丧期间,无一人敢违。”
“而你手中那封诏,来历未明、传承无据,除你二人之口,无可佐证。诸位,这可还是真命所托?”
卫恒面色铁青。
那诏书确实是真。但先帝临终时未允他立刻宣出,且封入宫中密藏。
他倾尽心血暗中追查,直到数日前方从一名两月未归的老内侍遗物中寻回此物。
本以为已经胜券在握,可如今——
卫昭满口胡言,拿出捏造的监国谕旨压他,还动用内阁作伪证。
神不知鬼不觉,短短两月满朝文武尽数归服于他。
此时已不是真假之辩,强权之下他们两人反倒成了伪造诏书、谋逆逼宫的罪臣!
卫恒望向先前与他私下联络的大臣,一个个垂头避开,竟无一人敢站出来。
卫如不甘,厉声斥道:“太子挟权自重,欲废诏书为无物!今日我等已控宫禁,再无转圜之地,太子位必归新储!”
话音刚落,殿门外鼓声大作。
卫恒面色一喜。
一名黑甲禁军快步进殿,单膝跪地:“启禀殿下,承乾东西两门皆已夺回,叛军被尽数围困,拒命者一百三十六人,当场斩首!”
殿中一片哗然。
卫恒骇然失色,猛然拔出藏好的软剑,转身——
却看到殿外早已黑甲林立,兵戈肃杀,一望无际。
好一出瓮中捉鳖!
卫昭语气遗憾:“国丧未尽,香火未冷。本不欲在这个时候动你我兄弟之情。”
他叹息一声,“可惜,你们太急了。”
“擅调禁军,闯殿逼宫,伪造先帝遗命。”
“孤若不诛,何以平朝纲?何以安社稷?”
他语气平缓,字字却沉如千钧。
“来人——”
“将逆臣卫恒、卫如一并押入天牢,择日问罪!”
*
景元二十六年夏,四皇子、五皇子犯谋逆之罪伏法。
四皇子行刑前夜暴病于狱,次日毙命;五皇子被押解至午门斩首示众,头颅悬挂三日。
同年冬,十二月十三日,三皇子卫昭预奉承天命,承继大统,内外百官共表推戴。
十二日深夜,清和院内。
榻上灯火昏黄,暖香氤氲,钟薏安静躺在他怀里。
卫昭垂眸望着她,手指一点点拂过她额前碎发,笑意细细地从唇畔渗出来。
他低低:“明日之后,这天下便尽数落于我掌心之中。漪漪,等我三月。等一切尘埃落定,我便将凤位亲手奉上给你。”
他想了太久太久了。
他早就明白了,他对钟薏,不只是喜欢。
怎么会只是喜欢呢?
他分明恨不得将她彻彻底底地揉碎进自己的灵魂与骨血,让她再也无法脱离。
他甚至还想将她藏进自己胸腔最深处,让她和他共享心跳、血液,任何人都不能触碰到她丝毫。
卫昭眼中倒映着她柔顺的脸,眼底泛起一层近乎柔软的笑意。
他很想开口。
他早就想告诉她,他已经替她选好了最合适的身份,安排好了一切。
连册封大典上将要穿的凤袍,也早早准备了整整三套,知道她可能根本不会在乎,他还是命人一针一线仔细织绣。
宫苑、仪仗、侍从……她日后的每一处行止,都被他亲自一点点勾画妥帖,再没有旁人染指的余地。
漪漪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乖乖站在那里,张开手掌,他就把一切奉上。
她一定会感动的吧?
她不喜欢高低尊位,那他便处心积虑让她与他并肩站在最高处。
即使,他真正想要的是将她彻彻底底地锁死在怀中,让任何人都窥不见她、碰不到她。
卫昭眼里的柔软逐渐被一层阴冷、病态的期盼所吞没。
他伸手覆上她的指尖,将纤细脆弱的手一点一点攥紧。
做了这么多,她看到之后一定会心甘情愿留下来的。
他固执地想着,仿佛只要重复千遍万遍,这个念头就会真实成真一般。
至于那些过去惨烈的争吵,那些一次次逃离的模样,那些毫不留情想要扎进他心口的簪子,还有被他亲手鲜血淋漓撕碎的生命——
他从未后悔。
他甚至觉得,那是他们之间真正血肉相连的证明。
她对他的恨意、恐惧与厌憎,一丝丝扎进他骨髓深处,反而生出一种诡谲的欢愉。
因为她有了这些才永远不可能再忽视他。他已经在她生命中划下无比深刻的一笔。
现在,钟薏已经很久没有挣扎了。
卫昭很清楚,她的顺从也许是假的,只是被迫做出的妥协。
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她肯装,他便愿意相信。
他眼眸闪出炽热的光。
天下与她,马上都要属于他了。
钟薏闭着眼,听着他的喃喃自语,心脏狂跳。
明日,明日。
*
景元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午时。
日头高悬于正空,浩浩天光从厚重的云层间倾泻而下,落在巍峨的御乾殿外。
广场之上,密密麻麻跪伏着文武百官,乌压压一片,沉重而肃穆。
韩玉堂看了眼天色,小声道:“天公作美,证明陛下正是天命所归呐!”
钟鼓声传到清和院,寂静得有些诡异。
今日太子登基,所有宫人按召须去观礼,院中只留下几个婢子看守。
钟薏坐在床榻边,紧攥着那枚银簪,掌心早已出汗。
卫昭临出门前望了她一眼,那双长眸似笑非笑,什么都没说,却又好像把千言万语全压在了那一眼里。
钟薏看得心惊胆战。
她甚至以为他会回身,将她锁在榻边。
可他没有。他走了。
机会就这样从天而降。
太子身着黑色龙纹冕服,十二旒垂于额发前,身长玉立,眉眼掩在阴影里,神色冷淡,一步步踏出御乾殿门。
他等这一刻已经太久。
站定在殿前高台之上,广场之上鸦雀无声。
礼官高声:“礼仪开始——”
房内烛火已经熄灭,一片漆黑,只有两道急促的呼吸声。
钟薏指尖死死攥着银簪,簪尖压在宫女颤抖的喉间,手腕发抖。
铜钥匙从宫女掌中滑落,打在地板上,发出微不可闻的清响。
她捡起钥匙,闭了闭眼,低声快速道:“对不起……我留了信,我发誓陛下不会杀你。”
今日这座皇宫所有的视线都聚集在卫昭身上,这是她唯一的机会。
她迅速脱下身上繁复的衣裙,换上宫女的麻衣。
华贵的衣料一层层剥落,好像将这几年压在身上的窒息与沉重一并剥离,她不由浑身轻松。
钟薏最后看了一眼被捆住的宫女,对方双唇发白,惊恐至极,却没发出半点声音。
她没再多看这困住她将近三年的地方,背着用锦布草草裹成的包袱,小心开锁。
门“吱呀”一声打开,院内空无一人。
阳光刺得她睁不开眼。太久未曾触及白昼,她一时间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可以这样走出去。
不会是他布下的陷阱吧?
寒风扑面,灌入肺腑。她冻得直打哆嗦,却在那一刻听见了自己狂烈的心跳声音——
汩汩跳动,跳得那么快,那么真切。
她几乎想大喊。
礼官手执诏书声音肃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奉皇考遗命,顺承天道,以安社稷,今当承继大统,以抚天下黎庶,兹于十二月十三日吉时登基,即皇帝位,定号天启,大赦天下。”
宣诏完毕,跪地叩首:“恭贺吾皇登基,圣寿无疆!”
群臣跪地,声如潮涌:“恭贺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时间紧迫。
钟薏紧了紧背上的包袱,朝着那条她在心底演练过无数遍的路线跑去。
"小路在南墙后的枯井,顺着井道走,五十步后能转进一条密道,尽头是旧宫墙,那里的砖早年被换过,松动得很,我可以把它撬开。"
过去这么久,她不敢忘记一个字,日日背诵,死死记在心口,为的就是现在这一刻。
钟薏毫不犹豫,转身奔入南墙后那条小路。
狭窄的井道黑暗,压得她喘不过气。她指尖贴着石壁,一边咬牙,一边默数脚下的步子。
“三十六……四十七……”
心跳声如擂鼓,浑身汗湿,她不敢慢下一点。
“五十。”
倏然停住,指尖摸到一道冰冷的缝隙。
钟薏深吸了一口气,用肩膀抵住,用尽全身的力
气猛地向前撞。
石门吱呀一声轻响,开启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密道。
钟薏毫不停留,侧身钻了进去。
与此同时,御乾殿前钟鸣鼓动,群臣伏地。
司仪高声喝令:“请陛下受玉玺,执天命!”
密道空气陈旧混浊,石壁凹凸不平,碎石划破她掌着路的手,钟薏一声都不敢哼,喉头已经泛起腥甜。
像是身后有人在追,她眉头都未皱一下,只拼命加快步子。
约莫过了一盏茶的功夫,终于看见密道尽头的宫墙。
钟薏奔到砖墙前,果然看到角落一块砖略有松动,她毫不犹豫跪下,手指探入砖缝,用力一撬。
砖块沉重,指尖都几乎劈断。
她额上冷汗直流,手掌在抖,强忍着将砖块一一拔出。
终于露出一个能勉强容她通过的小洞。
她屏住呼吸,蜷起身子,奋力地从洞口跨了出去。
一名内侍缓缓上前,将那方象征至高皇权的玉玺高举至天子身前。
卫昭低头,玉石上几乎可以映出他歪曲的眉眼。
他终于伸出手,稳稳攥住。
冰凉触感生寒,却仿佛一瞬间灼烧他的掌心。
此刻,这天下终于彻底落入他的掌中。
他扬起下颌,看了一眼刺目的天光,脑中突然浮现钟薏的脸,微微蹙起长眉。
今日清和院只留了几个婢子照看,她定是不习惯。
他要尽早结束,等这一礼了结,便回去陪她。
旧宫墙外是荒芜小路,钟薏顾不得擦去脸上的灰尘和沾上的血,一路埋头疾奔。
太久没有如此剧烈地跑动,脚下已经开始踉跄,头脑晕眩,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明坚定。
不远处,一辆巨大的牛车歪停在路边,车上堆着厚厚的干柴,车夫却不见人影。
她眼神一亮,几乎未作迟疑,径直扑进柴堆中将自己藏住。
杂草刺得她发痒,她却纹丝不动,只把整个人埋进最底部,因为激动而全身滚烫。
过了不知道多久,车夫脚步声才响起,他拽着缰绳,一边登车一边嘟囔:“今日天子登基,可怜我连热闹都凑不上咯。”
鞭子一扬,柴车缓缓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