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溺
◎情人间爱意的呢喃。◎
见过孟秋父母之后,赵曦亭没有马上回燕城,临时起意想尝尝她常提起的小馄饨。
孟秋觉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家“小馄饨”店。
“小馄饨”店不止是小馄饨,它也可以是每天下班会路过的烧烤摊,或者是黄昏时分落日会经过的报刊亭,又或是夜晚的公车站。
总之充满烟火气,一日的疲惫得以抵达。
孟秋挂念的小馄饨店在霁水一中对面。
霁水一中很卷,基本上要到除夕前一两天才放假。
现在这个时间,学校还开着门。
晴天里,有学生抱着篮球在橡胶跑道飞奔,手朝同伴招了招,神采飞扬。
毕业离校那天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
孟秋也想不到再次回来会带着赵曦亭。
她在馄饨里加了一些醋,赵曦亭学她的样子也添了一些。
孟秋瞧他生疏蹙眉的样子笑了笑,多少有些少爷脾性。
“味道怎么样?”
赵曦亭吃了一颗,没咽下,慢条斯理地咀嚼,随后放下勺子,像是吃不下去了。
他的味觉娇生惯养,一点都将就不了,真的只是尝味道。
但是过了一会儿,他又重新拿起勺子,慢慢陪孟秋吃。
孟秋弯了弯眼睛,细细地吞下去一颗。
“吃不惯就不要吃啦。”
赵曦亭单手松弛地杵着太阳穴,抽纸给她擦唇角,眼皮懒散,避重就轻,“这馄饨有故事?”
他没说出来的后半句话一定是——
不好吃为什么经常来。
孟秋接过来自己擦,笑说:“没有。”
“真没有?”
“真没有。”
赵曦亭坐在她对面,背后是一碧如洗的天空,背光的脸像拿铅笔勾勒,一笔一划。
他一抬头,天就亮了,亮成清凉带柔光的玻璃。
孟秋柔婉地弯起唇。
“赵曦亭,要不要去我学校走走?”
孟秋站起来之后,赵曦亭不客气地揽住她的腰,几乎把整个人压进怀里。
“好啊,去看看我女朋友的青春。”
—
门卫原是不让进的,孟秋给以前的班主任发了条消息,请他帮忙。
有个证明人就能进了。
霁水一中占地面积在公立高中里算大的。
建筑楼统一用砖红色,这两年还在新建一栋实验楼和图书馆。
他们在学校里逛了一圈,最后在操场的看台站定,这里视野很好,可以看到对面的篮球场。
孟秋说了些中学时的趣事。
赵曦亭极少聊起自己,即使在一起也一样,他对她袒露所有,但大多时候,她不主动问,他就不提从前。
仿佛未来和现在才是他想和她共同拥有的。
她不参与的过去并不重要。
看台上起了一点风。
赵曦亭额前的发微微晃动。
天气晴朗,但南方的风吃人骨头。
赵曦亭垂眸看了眼在风里打了个冷颤的小姑娘。
他长指伸过去拢了拢她的围巾,想将她遮严实点儿。
才卷了两圈,就几乎将她的脸藏起来。
她无辜地露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乖巧地任他摆弄。
赵曦亭觉得好笑,懒懒散散垂睨她,起了少年心性,轻描淡写拎起围巾将人囫囵蒙住。
孟秋眼前一黑,呼吸不通畅。
她刚扯下,赵曦亭就拉上,她再扯下,他再拉上。
逗小猫似的。
孟秋脸恼出一缕红晕,柔柔唤他名字,“赵曦亭。”
她威胁:“再欺负我不理你了。”
赵曦亭长指勾着她围巾又一盖,捉迷藏一样再拉下来,沉沉笑开,唇角勾着弧度,语气吊儿郎当。
“不得了,现在都会威胁我了?”
“冷不冷啊?”
孟秋仰着头,糯声说:“一点点。”
赵曦亭手在大衣口袋里,双臂展开,露出薄肌感的胸膛,“进来。”
孟秋才挪了两步,他关上了手臂,就把她牢牢扣在怀里。
孟秋闻到一盈的疏冷味道,她鼻尖蹭了蹭,人是温的。
暖是暖和了。
孟秋有点闷。
她踮起脚,毛茸茸的脑袋从他大衣领口长出来,试图呼吸。
赵曦亭察觉到她不安分的身子,低下头,正好孟秋抬起脸,他顺势吻了下去。
孟秋闭上眼睛。
赵曦亭亲得很慢,柔情蜜意地和她唇齿相依。
这几乎不算是吻。
是情人间爱意的呢喃。
他太高了,孟秋伸手抱住他的腰,踮得有点累,脚后跟慢慢贴回地面。
赵曦亭没亲够,下颌跟着她垂下去,紧接着两个人都踉跄了一下。
赵曦亭缓缓睁开眼,孟秋噗嗤笑出来,他习惯性扣住她脑勺,想继续。
孟秋贴着他柔软的唇,“赵曦亭,我们聊会儿天再亲好不好?”
赵曦亭把她压在栏杆上,托着她的背,极为亲密的姿势。
“聊什么?”
孟秋想了想,“你念书的时候什么样的呀?”
“想听?”
孟秋点点头。
后来孟秋回想起这一幕,天气晴好,他站在她青春的地球表面。
他们正发生时空交错。
赵曦亭叙述得很平静,甚至不像在聊自己,他带儿化音腔调没刻意压。
“念书倒没什么趣儿,和你大差不大,作业,卷子,考试,不如小时候印象深。”
“那会儿姥姥姥爷还在,他们常住四合院,院里有两棵大槐树。”
“姥姥爱写东西,摆一张藤椅放院子,架着老花镜,拿笔和纸写写改改。”
“到了晚春,院内院外一片绿,她就对我念‘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快下雪了,又跟我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孟秋听他出口成章,分明记忆力颇佳。
她打趣道:“你是不是听多了这些,产生叛逆心态,才烦恼得不喜欢文学呀。”
赵曦亭眼眸从远方收回,在她耳边说。
“也许。”
“你以后多给我念念,看我能不能爱屋及乌。”
“然后呢?”
他继续说:“姥姥走得很突然,有天躺在藤椅上,仿佛在读信,手握着泛黄的纸张,压在胸前。”
“那是她留法时姥爷给她写的情书。”
“她像是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遍再没睁开眼睛。”
孟秋听得很认真。
赵曦亭低头摸了摸她鬓发,“没过几天,姥爷也离世了。”
“医生说,是情伤。”
孟秋突然胸口一闷,堵住了他的嘴,“不要讲了。”
赵曦亭看明白她的慌张,叹息了一声,吻了吻她的眼尾,温声道:“还好我比你大一点儿,这件事情上,我比较自私。”
孟秋紧紧搂住他,“赵曦亭,我们长命百岁。”
“真是小孩儿。”赵曦亭轻笑了两声。
他黑眸印着她的影子,顿了顿又宠溺地应。
“好,长命百岁。”
赵曦亭没再说这个故事,他在少年的光阴中娓娓道来。
他说他中学里很多大院儿里的同学。
学校有不少知名校友,教科书上叫得出名儿的作家,活跃在艺术圈的导演,以及科学院的院士。
他们偶尔还回学校做做演讲。
大院里家长互相都认识,小的想耍横也耍不起来,不小心就会关禁闭。
十天有八天见不到太阳。
他那辈管得很严,饶是赵康平这种纨绔,上的也是QS前五百的学校,硬被逼着读完了研究生,不然一分钱都不会给他。
孟秋莫名想到当时那个故事里的那句话,噗嗤笑出来,更像他的风格了。
——我不喜欢文盲的。
孟秋有点好奇,“赵曦亭,你以前会和人打架吗?”
她想象不出来。
以现在的状态,没人敢打他。
赵曦亭懒懒地应,“打啊。”
“而且打赢对方有个诀窍。”
“什么?”
他淡淡吐字,“比谁更豁得出去,下得了死手。”
赵曦亭指腹托了托她下巴,“你呢,有人为你打架么?”
有过的。
但孟秋始终认为那些人纯属找个约架的借口,她都不认识他们,打不打都和她没关系。
她笑着说:“这个醋你也吃呀?”
孟秋转了话题和他讲了小馄饨的故事。
其实说不上故事,只是习惯。
“每到周六放学,我都会在刚才我们吃饭的地方吃一碗馄饨再回家,久了就觉得这是放松的信号。”
“有一阵子不吃少了些什么。”
赵曦亭“嗯”了声,“以后时不时带你回来。”
—
孟秋第一次亲眼见到赵曦亭的父亲赵语堂,赵曦亭并不在,那是在大三的元旦。
她照例做主持人,只不过现在有小学妹,她的词并不多。
她在旁边候场,学院领导陪着个模样风润儒雅的长者过来,她礼貌笑笑,叫了声“老师好”。
她对这位长者第一印象里最深的是他的眼睛。
如鹰一样严厉敏锐,但又如沐春风,他像一座威严的功德碑,光是站着足够让人产生敬畏感。
赵语堂温笑着问她:“紧张不紧张?今天表现得很好,有一段临场发挥吧?”
说起这段临场发挥还要提到结词前的表演,出了点小差错,原本台本上的词用上去生硬滑稽,孟秋果断弃用自己想了一段。
孟秋点点头,“还好,不太紧张,有经验了。”
赵语堂扫了眼她手上的镯子,抬起头,语气很家常,“有点瘦,饭要多吃,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
“工作完准备去哪里跨年?”
孟秋愣了一下,“可能……散散步,吃些东西。”
跟随赵语堂的部下还是秘书恰到好处地提醒了一声。
“同学,我们领导姓赵。”
孟秋惊了片刻,直愣愣看着赵语堂的脸。
是有几分像的。
老同志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来燕大,说好听是瞧人,其实还是带了点审查的意思,他老慧眼如炬,阅人无数,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就能看出个大概,会说这几句话,想是考核通过了。
赵语堂冲孟秋点点头,“他性格不好,以后你多担待。”
“以前他做了一些错事,我代他向你道歉。”
孟秋很快反应过来,但脸还是红了,“他还好。”
“我们……已经和解了。”
赵语堂扬起眉毛,大笑,“他还好?”
他顿了顿,含笑看着孟秋,“挺好,找来找去给自己找了个紧箍咒。”
孟秋很快要上台主持,赵语堂亲和地询问:“今天的事,能和他保密么?”
孟秋点了下头。
她不知道喊什么,喊老师喊领导都很奇怪,礼貌带笑和他告别,不卑不亢,“叔叔,那我先上台了,祝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元旦快乐。”
“好。”
孟秋第二次和赵语堂见面则是在大使馆。
她去做面签,迎面碰上赵语堂和一群穿着正式的官员从电梯下来。
她礼貌问了声好,赵语堂停下来和蔼地询问她来做什么,孟秋一一作答。
赵语堂又问她留学什么时候去,孟秋说下半年。
最后赵语堂笑着和身后的人大方介绍——
这是我儿媳妇。
—
剑桥纸质录取通知书到的那天孟秋很兴奋。
其实也就薄薄的一张纸,盖了章,有学校的校徽,瞧着唬人,还没当年燕大的录取通知书好看。
也许是展望新生活展望了很久,比当年投入的时间成本多,因此孟秋这次成就感更大。
想当初高考结束那会儿。
她成绩还没出来,家里人的手机就被打爆了,抢她去念书,不像这次全程DIY,一步一步,虽然走得稳妥,但也遇到不少麻烦。
赵曦亭坐在沙发上,不紧不慢地说:“通知书拿到了,签证做好了,是不是能聊聊我们的事了?”
孟秋不明所以。
赵曦亭眯了眯眼:“你忘了之前答应我什么了?嗯?”
他微微停顿,面容如冰雪消融,如沐春风,似乎想起这件事让他心情愉悦。
赵曦亭字字分明,“我们去领证吧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