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飞宇
分类:小说
日期:2024年09月16日
状态:完本
被誉为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的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写作,摒弃了同情与关爱,本着对盲人群体最大的尊重与理解,描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独特的生活,细微而彻底,真正深入到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灵。书中强调,和正常人一样,残疾人、盲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爱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着同样需要尊重和关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推拿》最大的意义在于,写出了残疾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性、野心、狂想、颓唐,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 由此引发读者对于盲人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我们正常人人生的深刻反思。
毕飞宇
本书为10个诡异的青春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集。小说以残酷青春、有温度的生活体验为主题——小说中的人物亦邪亦正,风格各异。90后在这里了解世界,80后在这里寻找青春——关乎爱,关乎挣扎,关乎人性,关乎卑微,关乎迷茫,关乎丢失……这是80后的代表,但不是90后的路标!在玄幻充斥的世界,你需要真实;在真实得残酷的现实里,你需要温度。所以——有些险,一定要冒才懂得刺激; 有些方向,一定要迷失才知道寻找; 有些温度,一定要贴近才懂得心跳……因为知晓,才能走出非常路!
关于世界,王家庄的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一个正方形的平面,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现在看起来不对。世界的开阔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知,也不呈正方,而是椭圆形的。地图上左右两侧的巨大括弧彻底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加上勤勉认真地爱惜每一个字句,写小说难免就成了小说精,成了精依然精益求精。这就是毕飞宇,一个不可多得的独出机杼的作家。他让我们知道人的细密的感应往往连筋带肉地牵扯着他(她)的境遇,人的向往以及为向往而挣扎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让我们怀着悲悯之心,看一些原本美好的东西是如何由原初的美好、坚韧的追望走向残忍的破碎的。《好的故事》一书,包括毕飞宇《林红的假日》、《哥俩好》、《青衣》、《雨天的棉花糖》、《武松打虎》、《男人还剩下什么》等14篇代表性经典中短篇小说。其中《青衣》讲述了京剧演员筱燕秋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已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重大伤痛,而筱燕秋的执著和期盼。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关于阅读,他们这样说:通过认真阅读小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不管多忙,生活多困苦,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都是不变的巨大喜悦。唯有那喜悦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日本] 村上春树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毕飞宇这样说:有时候我把小说看得很重,足可比拟生命。有时候我也会把小说看得非常轻,它就是玩具,一个手把件,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对许多人来说,因为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他拿起了笔。我正好相反,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集结万千读者的热情期待,网络阅读量超千万,2016腾讯书院文学奖获奖作品!广受好评,最不一样的阅读范本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带你进入最妙不可言的小说世界你,真的读懂小说了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渴望我的这本书可以抵达文学的千分之一。——毕飞宇经典不仅仅是文学史上那些德高望重的作品,经典首要的意义是作者与读者的沟通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与众不同的毕氏解读以小说家的眼光读小说!以普通人的姿态读人性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读!本书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讲稿曾发表于《钟山》杂志,广为流传,特结集以飨读者。
本书的二十四个短篇是作者自己挑选出来的,之所以挑这二十四篇,倒不是以所谓的好坏来做标准的。作者更看中它们的代表性。这批作品代表了作者的青春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青春期是特指的,我指的是一个作者二十出头到三十出头这一个创作阶段。我这样说没有任何依据,我只是固执地认为,年轻就意味着内心的滞后,意味着身体总是身不由己地冲在内心的前面。我现在按照时间顺序把这些作品排列在这里,我就是想看一看,年轻人,你这段易变的、振荡的、夸张的、低燃点的内心状态是如何演变的?你从这个混乱的世界里不停地汲取了一些什么?你为什么汲取?后来又为什么抛弃?同时我更想看一看,剩下来的那一部分又是什么?你为什么没有舍弃?或者说,怎么你想舍弃也舍弃不掉了?这些业已变成你皮肉的东西对你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