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1898作品收录:《在朋友家里 故事》《套中人》中篇《醋栗》《关于爱情》《姚内奇》中篇《出诊》
契诃夫
契诃夫1899年作品收录:《宝贝儿》《新别墅》中篇《公差》《带小狗的女人》中篇
契诃夫
《痛说从前》是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欧洲文学界名家的微型小说69篇。如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门当户对》,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维可多·德拉贡斯基的《放过星星》,谢尔盖·格奥尔吉耶夫的《窗外的世界》等。现在这个世界和原来到底哪里不一样了,作者痛说从前,指出了过去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我们现在的社会进行对比,那么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一起走进《痛说从前》吧。
契诃夫
那是圣诞节前夕。玛丽雅早已在炉台上打鼾,神像前面小灯里的煤油已经点完,可是费多尔·尼洛夫仍旧坐在那里干活儿。他早就想丢下活儿,到街上去,然而科洛科尔尼巷里有个顾客,两星期前在他这儿定做一双靴子,昨天来过一 趟,骂了他一顿,嘱咐他今天晨祷以前务必要赶完这双靴子。
契诃夫
一八九0年春,身体赢弱的契诃夫,万里迢迢,穿过西伯利亚,前去沙皇政府流放和惩罚犯人的萨哈林岛。这是一座人间地狱。在这里契诃夫亲眼目睹种种野蛮、痛苦和灾难,这使他日益疏远甚至否定那曾经占据他心灵达六七年之久的托尔斯泰哲学。一八九二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两篇作品问世,契诃夫既批评了逆来顺受的不抗恶主义,也否定了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和看破红尘的悲观态度。《第六病室》是一部思想深刻和艺术完美的作品。首先,契诃夫将对于疯子格罗莫夫和有头脑的格罗莫夫的描绘巧妙地穿插起来,而且匠心独运地安排了疯子格罗莫夫同健康人拉金医生之间的争论,十分自然地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在沙皇专制的俄国,善于思索并敢于直言者被认作疯子,而洞察专制制度罪恶的恰好是这些疯子和狂人。正直、善良,但不懂得生活的拉金医生的遭遇烘托和强化了读者的印象:只因为拉金同格罗莫夫交谈过几次,他竟然也被视为精神病人而关进第六病室直至惨死在那里。拉金的遭遇表明:托尔斯泰主义以及一切鼓吹放弃斗争的主张势必遭到失败。《第六病室》是契诃夫创作发展的转折点。从它问世的一八九二年到一九0三年发表辞世作《新娘》,这是契诃夫艺术活动的顶峰。
契诃夫
套中人提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契诃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讽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这一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的典型形象。 作品开始时光从他的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他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如果仅仅这样,那么只是孤僻可笑罢了,就让他躲在角落里吧;然而不止如此,他还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这个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个劲地嚷着:千万别闹出乱子啊!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让他自言自语吧,用不着理睬他。但是问题远不止此。他还要用套子去凑别人的思想。更令人诧异的是大家看见他都害怕。就是这么一个古怪猥琐的人,就把大家压得透不过气来,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辖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总而言之,人们对这个神经质的、变态的套中人妥协让步,可以说许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钻进套子中去了。作者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别里科夫并不是达官贵人,他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势,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他在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时的俄国,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恐怖统治,在俄罗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诬陷之风盛行,在社会上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锋芒直指扼杀一切生机的沙皇专制制度。 从艺术上着眼,小说最大的特色是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首先以夸张的笔墨给别里科夫画了一张惟纱惟肖的漫画,显得多么迂腐和可笑。另外还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以他荒谬绝伦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经的语言构成一种对比,使人忍俊不禁。骑自行车,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里却变成了极为反常的事,他一本正经地指责道: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么学生就要倒过来用脑袋来走路了。作品还不露痕迹地运用了反语和丰富的潜台词,极其辛辣地嘲笑了别里科夫,作者写道: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瞧!这个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着指出:原来他仿佛是暗自庆幸自己终于装进了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是啊!他的理想实现了。这是何等辛辣的讽刺!作者暗示我们,只有棺材,才是别里科夫应该去的地方,而且这也应当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归宿。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也不能忽略。它们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小说是从一月夜两位打猎朋友的聊天开始的,他们本是海阔天空地闲聊,殊不知别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们的感慨和深思。开始的轻松宁静和别里科夫的故事的沉闷气氛形成了一种反差,接着又引出了一段皎洁恬静的月色的描绘。这又和别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种反差;大自然是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又是那么黑暗污浊。于是在那个月夜里,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内奇浮想联翩,想到生活中的种种套子。作品最后写到伊凡·伊凡内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来,坐到门外,点上了烟斗。也许,他想到: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小说的这个结尾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