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梦痕
分类:小说
日期:2024年09月16日
状态:完本
风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鸳州。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李白游凤凰台有感而作,但他只想到晋代的衣冠显要,及三国孙权所筑的吴宫,而把凤凰台的兴衰不提,这是这首诗的美中不足耳。金陵在春秋时原属吴国,及至勾践灭吴,金陵才属越国,越王勾践灭吴还都,自认山河在握,雄视列国于是自鸣得意心,即筑凤凰台以纪其盛,其实这是勾践的手法,实际上他筑凤凰台只是一件秘密行动。
秋梦痕
从黑峪关到兴隆城,那是一条穿过五龙山、兴隆山、到雾灵山的重山官道,每逢春夏之交,凡出关入关的商旅行人,湖海之士,真是车水马龙,可是一到冬残岁末,这官道就变得冷清荒凉了,寒风萧萧,雪花满天,往往一天也见不到半个人影。时当腊月,由新的雪花盖上旧的实迹,一层一层的将大道铺得平坦无坎上股起自与安岭的寒流,如发自煞神手中的利箭,凶猛的向南挺进,满天遍野排来!为虎作伥的北风,大有扫除所有丝生之势!
秦始皇登琅琊,留连三月忘返,作琅琊台,刻石纪功,并迁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山下,后其子二世有诏书,共十三行,八十六字,为大臣李斯执笔,至今犹存。琅琊山在山东诸城东南海滨,崖-突起,形势奇险而壮丽,面对浩浩黄海,背依苍苍大地,诚属天下之奇境也。时值皓月中央,长空万里无云,沧海风平浪静,正是中秋的午夜三更。在这宁静而美丽的夜晚,谁想到突在琅琊台那高入云层的顶上,竟传出一声如狂狮般的大吼,声威所及,森林为之颤抖,湖水亦顿挫三分。
师父,这是什么地方?小子,这是太昭城,你小子进入中原已经有大半年了,问的问题也真多。一个矮胖老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年纪的小子,这时拖拖拉拉的,走得不但慢,而且做懒散散的往西康太阳城外走,他们不是由城里出来,而是绕城僵行。那个老人很怪,在五月天里还穿着皮袄,头戴皮帽,老眼圆而大,一脸是毛,不加修饰,嘴阔,长了一口怪胡子,松松的没有多少根,但根根四散扩张,又粗又长.看起来真有点像海豹。师父,这半年在中原,你知道人家把你当什么看?
边陲、仲夏。松林、土道。森林中弥漫着沉闷的松香味。一队人马拥着一乘豪华丝绸小轿,轿里坐着一位公主,她不时用纤白细手,撩开轿前珠帘向外巡望。好一个绝色美女,真是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惠披霜,光彩照人,美目生光,妖冶绝伦。雪白丰腴的肌肤,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娇嫩透明。一袭黄衫纱衣裹着她的玲珑剔透的娇躯,她不时探到轿子的外面,仿佛抱怨天气太热,也许抱怨松林的土道太长,螓眉微感,越发娇艳诱人。抬了很长时间了的轿夫,一点也不觉得累,他们宁肯抬这美人走一辈子,前边的轿夫不时借机回过身来,偷看娇艳美人黄纱衣内半遮半露的玉体。
在宜昌府的北门外,直通南津关的大路上,有一个头戴凉帽,身穿黑色衣裤的年轻人立于一株路旁大树下,凉帽的前缘压得很低,同时脖子上还系了一条大黑巾,连下额都不容易看到。年轻人身边立着一匹乌黑的健马,鞍上挂着一只长皮袋,但不知袋中装的是什么,因为皮袋狭长,大概不是被毯或衣物。二月天的中午时分,太阳晒得树叶和草地几乎冒出火来,但那个年轻人绝对不是乘凉,因为他不时向宜昌那端路上望个不停,而且有点不耐烦的样子,无疑他是在等待什么人物。大概天气热的关系,路上的行人愈来愈少,相信都在找地方乘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