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据称是安拉在穆圣二十三年(公元610—632)的传教活动中适时地零星地用阿拉伯文降示的一部综合性大法典。一千三百年来,它已经成为全世界包括中国穆斯林在内的各国穆斯林信仰和遵循的一部根本法典。它既是伊斯兰信条的源泉和教法创制的依据,也是一切穆斯林的行动指南和道德规范的准则。 古兰经有多种中文译本。本软件选用了马坚先生的译本。马坚先生(1906-1978),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的《古兰经》译本译文忠实准确,文字简洁流畅,风格古朴清新,受到广大穆斯林的肯定和高度评价。1987年(回历1407年)经沙特阿拉伯王国朝觐义产部督导,马坚先生的译本随《古兰经》阿拉伯文原文一起出版,发行到世界各地,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影响最大的《古兰经》汉译本。
《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的一部文学名著。它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诡谲怪异,变幻莫测,优美动人,扣动着世界各国读者的心弦,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它被高尔基称做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它是历代阿拉伯民间说书艺人反复加工创作的结果。它最早在阿拉伯流传大约在公元八世纪末,定型成书则在公元十六世纪。故事的最早来源,是一部名叫《赫扎尔·艾夫萨那》(即《一千个故事》)的波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重要故事还产生于定都巴格达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繁荣时期,以及后来的埃及时期。《一千零一夜》的成书过程,是一个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神话、传说、故事不断吸收和融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吸收、融会的同时,在不同时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再创作、继续产生新故事的过程。成书时间长达八九个世纪。它的产生、发展、定型,经历了阿拉伯社会的不同时期,深深植根于阿拉伯土壤。因此,其故事不论何种类型,都具有鲜明的阿拉伯和伊斯兰色彩。
《凤还巢》所以出色,就是因为作者对她所架空虚设的时代的原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证,让里面的民风民俗,天文地理,都真实可见。环境的描写切实,情节的推进也就自然而然,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的情节推进里逐渐饱满,男女主角,配角都盈盈而立,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他们不需要多做多说,读者就自然而然的随着环境的转移随着他们的脚步移动,融入他们生活的环境氛围里,随着他们的喜怒而心动心惊,担忧挂念。
古代巴士拉城中有一位富有的商人去世后,留下一份遗产。他的两个儿子装殓安葬了父亲以后,各自继承到一份遗产,用来开铺子做生意。哥哥开了间打造铜器的铜器铺,弟弟则以打饰银器为生。城里的人都管弟弟叫巴士拉银匠哈桑。
阿拉丁是一个懒惰的孩子。他不喜欢劳动,成天和朋友们在市场上玩耍。他和母亲都很空,经常挨饿。但阿拉丁从来都不工作,也不帮助他的母亲。有一天,阿拉丁的叔叔阿巴那扎尔来到这个城市。我很有钱。他跟阿拉丁和他母亲说。他给了他们一些金子,给阿拉丁买了一件漂亮的新外套,还说想继续帮助他们。阿拉丁非常高兴。但其实阿巴那扎尔并不是阿拉丁的叔叔。他是来自摩洛哥的一位魔法师,他想找到一盏神灯。他知道那盏灯在一个阿拉伯城市附近的一个座神奇的地下花园里,只有这个城市里的一个穷孩子能进入花园找到那盏神灯,这个男孩的名字叫阿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