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老年的孙权

就在诸葛恪猛攻合肥的时候,益州各郡正在疯狂征兵。

说“疯狂”,是指青壮百姓抢着报名,甚至不惜向县府官员行贿。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各郡县大举征兵的同时,三百艘战船顺江而下。

在蕲春至下雉一线,江边新建的军需营寨延绵数十里,粮草军械堆积如山。

吴国在夏口遗留的水寨,被汉军简单改造后,成为规模巨大的造船作坊。

周胤带回的吴国百姓与俘虏,正是被就近安置在江夏郡,因为大多数人的家人或亲人,此刻正在造船作坊拿着高薪。

魏、吴两国的商旅,路过夏口、蕲春与下雉水域,都被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更为孙权捏了把汗。

近段时间的孙权昏招频出,但还看得清大势,可有什么办法呢?

步骘与顾雍连番出使成都,希望与汉国真正地永远修好,可刘禅的面都见不到——留在成都监国的刘璿,只扔出一句冰冷的威胁:孙权要么投降,要么死。

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步骘与顾雍心如死灰。

得知刘禅去了云梦泽游玩,这又燃起一丝希望,急匆匆地前往。

然而,见到刘禅之后,两人越发地欲哭无泪:刘禅要么在花船上喝酒听曲,要么挽起裤衩抓鱼抓螃蟹。

玩得高兴了,还跟全身泥巴的嫔妃滚在一起。

哈哈的欢笑声,顾雍与步骘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有什么好玩。

在泥巴里玩闹够了,刘禅又领着嫔妃到浅水区采莲篷、捉鳝鱼、捡蚌壳,还说要生火烤了吃。

整整一天,几十人在水里玩得嘻嘻哈哈,还模仿吴中口音唱起奇怪的歌,但就是不提军政事务。

眼看天色将黑,刘禅终于光着身子回到岸边,手里还提着两尺多长的草鱼。

“顾丞相,步将军,朕好不容易放开手脚到处游玩,你俩就别来扫兴了。

“朕早就把政务交给太子处理,汉、吴两国战也好,和也罢,朕说了全都不顶用,你们去成都找太子商议才对。

“你们尽管放心:玉玺就留在成都,太子的决定就是朕的决定,太子的决定也是圣旨,绝对管用!”

刘禅一本正经地推脱,理由合情合理,顾雍与步骘只能无奈摇头。

正要离开,却又被叫回。

两人刚刚燃起希望,岂料刘禅问起“西湖”之事,搞得两人一脸懵逼。

因为,“西湖”是以方位命名的湖泊,在长江下游与淮水下游,存在着好几个“西湖”。

而姜维,只是说“西湖”在吴国境内,并没明确指出在哪个郡哪个县。

“罢了,罢了。”刘禅满脸失望,郁闷得连连摇头,自顾自嘀咕着,“先在云梦泽游玩一会儿,等到汉军收复扬州,再去慢慢寻找吧!”

云淡风轻的一句话,震得顾雍与步骘冷汗直冒。

刘禅到底想寻什么,两人没敢问,只知道大事不好。

…………

刘禅与刘璿的态度,经飞鸽传书报往建业,众臣商议后一致认为:就算再次与魏国结盟,也对吴国没有任何益处。

毕竟,汉国西线的汉中固若金汤,中线的襄阳坚不可摧,魏国很难“声东击西”救援吴国。

况且,诸葛恪正在攻打合肥,那是孙权梦寐以求的地方,更是他的心病。

孙权宁死也要拿下,这就让魏吴两国很难再度结盟。

“主降?主降?”

孙权急得连声咳嗽,一把将顾雍的奏书扔得老远,“这老匹夫!身为丞相竟敢主降,朕要他何用?”

或许是怒火攻心,孙权竟然猛吐鲜血。

不顾嫔妃与侍婢的劝说,踉踉跄跄想要去大殿,可是刚刚走到门口,马上就气喘吁吁浑身无力。

“传朕口谕:免去顾雍、顾裕、顾济、顾谭、顾承与顾荣一切职务,全部下狱待审!”

“陛……陛下,此举不妥吧?顾雍位居丞相,顾裕又是镇东将军……”

“放屁!”孙权气得直翻白眼,“就是这群缩头乌龟,才让我大吴连连败仗!朕没诛他九族已是法外开恩!谁再敢替其求情,休怪朕翻脸不认人!”

这话一出,再也没人敢求情。

内侍前往传旨的同时,孙权仍在骂骂咧咧。

被扶回床上刚刚躺下,马上又强撑着坐起身,“诸葛恪攻打合肥已有两月,是否有奏书送到?”

“回陛下:暂时还没有。”

“没有?”孙权又要发怒,但还是勉强压制下来,“陆逊与诸葛瑾,是否有奏书送到?”

“回陛下:榻边距离最近的几十封,都是上大将军与大将军的奏表。”

“好,好,有就好!”

孙权病得喘不过气,脸上却有些许欣慰。

颤抖着伸出手,拿起最上面的一封,“拦江铁索?耗资如此巨大,陆逊为何整天念叨?”

随手把奏书扔到一旁,又从潘夫人手中接过第二封,“征兵?我大吴已有二十万大军,为何还要征兵?难道他陆逊以为,征兵养兵不要钱吗?”

愤愤地扔到一旁,接过谢夫人递来的第三封,“狗东西!狗东西!朕的家事,何时轮到外人过问了?”

孙权手中的奏书,正是陆逊与诸葛瑾的联名奏书。

瞥着末尾签名的几十名文武,孙权一口气没喘过来,差点又要晕过去。

由于距离较近,孙鲁班正好瞥见奏书内容,心里恨得咬牙切齿,脸上却没动声色。

轻轻捶着孙权背心,若无其事地说道:“父皇可能还不知道,刚才下朝之后,文武众臣并没有离开。

“以陆逊为首的十几人,跟全琮、步阐、吕岱、吕据、吴安、杨竺、孙奇、孙弘和诸葛绰等人吵得不可开交。”

“陆逊!陆逊!”

念叨着陆逊名字,孙权浑身直抖,牙关紧咬。

夷陵之战,石亭之战,陆逊是大吴的不二功臣。

可是,近年来跟汉国作战,他一败再败。

既折损十几万兵马,又以“赎金”的形式,将数百万斛军粮送给汉国。

早就有密奏说他是汉国细作,孙权从不相信,仍然对其委以重任。

可如今,陆逊的种种行为,让孙权不得不怀疑。

拦江铁索耗资巨大却屁用没有,他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要求打造?

没有拦江铁索,难道不是他兵败的借口?

为了攻下合肥,老子差点把底裤都当了,才勉强新征五万大军。

可陆逊那厮,竟然还想征兵十万,难道不是想拖垮吴国?

如果没记错,正是他死守江陵不战,才让汉军一步步在荆州站稳脚跟!

仅凭这一点,他就是荆州失陷的罪魁祸首!

这段时间他没带兵了,又借孙和与孙霸之事挑起朝堂纷争,难道不是汉国细作?

陆逊!陆逊!

就算他不是汉国细作,也跟姜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能再用!

没问题!就算没有陆逊,大吴也不会亡!

本来就是嘛,去年司马懿来势汹汹,诸葛恪只用三千兵马就将其击退,还斩杀俘虏魏军四万有余,所获粮草辎重不计其数。

而在这之前,陆逊竟然要求以举国之力应对。

正是听了他的谗言,吴国才把夏口水寨拱手送给汉军,让荆州全部落入汉国之手!

想起这些,孙权就拳头紧握,气愤难消。

命人把陆逊召到榻前,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

骂完仍不解气,竟然免去陆逊上大将军之职,令其回家“深刻反省”。

扳倒了支持孙和的重量级人物,孙鲁班仍不敢掉以轻心。

“父皇,你罢免了朝中纷争的罪魁祸首,此事非常明智。但在臣女看来,纷争并不会因此平息,甚至可能越来越烈。”

“佞臣!一群佞臣!没人能替朕分忧!搞起事情,一个比一个能耐!”

想起孙和与孙霸近段时间的纷争,孙权脑中就嗡嗡直响,头痛欲裂。

“孙和,无德无行,不忠不孝。身为太子,军政大事不能替朕分忧,反而结党营私,屡屡挑起朝廷纷争,实在可恶。

“孙霸,骄奢淫逸,暗结党羽,图谋太子之位,致使朝中纷争不断,其罪当斩。”

“传朕口谕:免去孙和太子之位,未得朕之允许,不得出宫一步!孙霸,赐白绫一丈,毒酒一壶,以儆效尤!”

口谕一出,众嫔妃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孙霸之母谢夫人,急得当场就晕倒在地,孙权却没多看一眼。

孙鲁班也没理会,心头大喜,却装作忧心忡忡的模样,“父皇,若是免去皇弟太子之位,又有谁能当此大任?众臣会不会……”

“嗯?”

孙权一声冷哼,“朕的家事,啥时候轮到臣子叽叽歪歪?

“再说了,众臣要么支持孙和,要么么支持孙霸。

“朕废掉孙和赐死孙霸,众臣没了各自的支持者,哪还会争吵不休?

“至于太子人选……”

孙权顿了片刻。

冷眼瞥着身旁的袁夫人,再看看小腹微微隆起的潘妃,既无奈又失望。

想想避居公安的王夫人,竟然升起怜悯之心,“皇子孙休勤勉好学,谦卑礼让,德行俱佳,可托大任。”

这番话,又把袁夫人急得差点晕倒。

袁夫人,袁术的孙女,孙权第五子孙奋之母。

若论家世出身,孙权的众多嫔妃之中,估计没人比得上袁夫人。

可是,帝王宠爱某个嫔妃,不需要任何理由。

自入宫之日起,袁夫人就不被孙权宠爱。

她的儿子孙奋,也不被孙权宠爱。

孙权废掉孙和、赐死孙霸之后,如果按照长幼顺序,太子人选应该是孙奋。

可孙权,偏偏选择了孙休。

从他的眼神来看,如果潘妃肚子里是个儿子,可能还轮不到孙休。

废长立幼,典型取乱之道。

到底是孙权随口说说,还是早有此意,都让袁夫人战战兢兢。

她知道自己和孙奋不被喜爱,从没想过孙奋会成为太子,更不想卷入这种纷争,可惜有心无力。

作为孙奋的母亲,她也没法劝说。

因为,孙奋正是如今的“长子”。

可以预见,为维护嫡庶长幼的礼制,众臣必会不停地上书劝谏,要求改立孙奋为太子。

届时,袁夫人与孙奋必被推上风口浪尖,虽然他们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想、不争不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