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梁靖把秦昭的书信放在桌子上,他看向萧宴宁。
萧宴宁双眸泛寒,脸色铁青,他放在桌子上的手微微颤抖着,声音里满是冷意:“太过分了,太过分了。”他因为年龄和阅历生来薄凉,这世上谁受苦谁享乐他管不着,也不想管。
这辈子他的身份是皇子,在这个没有监控没有约束皇权大于一切的时代,他的一句话就能要一个人的性命。萧宴宁自私薄凉,可他从不乱杀无辜。
更不会因为那个位置,就那无辜的人去祭天。
皇位,谁不喜欢皇位,谁不想当皇帝。拥有皇位代表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皇位对皇子们有着绝对的吸引力。
萧宴宁是最有可能和太子争那个位置的人,他的外部条件太好太具有优势。天下谁人不知道,七皇子的外祖父是国公,平日里虽低调,却掌有兵权,舅舅秦追是内阁首辅,皇帝犯下错,内阁都能联合起来驳回皇帝的旨意,宫里又有秦太后和秦贵妃。
皇帝因过继之事和执意加封自己的生父生母本就欠着秦太后的恩情,秦太后就算真想捧萧宴宁上位,朝堂上必然也有支持者。皇帝当年加封之事在一些朝臣眼里本就于礼法不合,真闹起来,还能辩一辩。
只是秦太后步步退,朝臣们也不好说什么。
萧宴宁太清楚自己的优势了,但他仍旧不敢随便动,这些年皇帝一直精心培养太子,太子性格温厚纯良得朝臣的拥戴。
萧宴宁要是有二心,秦家和秦家背后那些人的命都在他手里,赢了,太子那边死一片,输了,他这边死绝。
萧宴宁也不是什么纯善之辈,可他敬畏别人的生命。
那是活生生的人,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能因为他一个念头一句话就没了。
皇子们之间有争夺,上位者不仁,可以。
然而争夺的过程却要用那些腌臜的手段,陷害兄弟,陷害边关将领,置边境将士生死而不顾,拿老百姓的死当做争夺的筹码。
大堤若真是被人为炸毁,那必然只能在夜间行事。
半夜三更,有多少人会躲避不及,有多少人会在惊慌失措再也没有机会说一句话。
无论是谁,或卖国投敌,或置百姓的性命而不顾,都不值得原谅。
做下这样事的人,不管是谁,都该不配活着。
梁靖死死抓着那张薄薄的书信,把书信都抓皱了。
他在西境那么多年,看太多人流血,见过太多死亡,妻离子散的哭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嚎,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了。身边熟悉的人,今天还在一起聊天,说着战乱平息后的希望,明天人就没了。
要不是一心为父兄报仇,一心想要活着回京,那几年的边境生活,梁靖早就疯了。
将士守边境,护百姓安康。
如今江南又出现了这样伤天害理的事,看不得这些事发生却又无能为力。
梁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底翻起的悲凉,他道:“宴宁哥哥,现在最紧要的事是把决口堵上,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这点我们远在京城帮不上忙,好在有秦大人在,秦昭大人必会全力修复河堤,抢救老百姓。秦昭大人的身份在那里,江南的那些官员、太守、镇守和商人都会给他面子,不至于出现物价过高,流民生乱之事。”
“我们在京城,应当尽快准备好赈灾的银两。赈灾银两若不能由可靠之人押运,走一程就会被剥削一程,等到了灾民手里恐怕所剩无几。这次赈灾我想前去护送灾银。”
不是梁靖自夸,赈灾的银子,他绝不会动,也不会让别人动。
萧宴宁苦笑:“父皇自打听到消息后,被气昏迷,我今日入宫请安,父皇人虽清醒,但身体还虚着。父皇那性子我最了解,遇事先起疑心,涉及其中的人都会被他怀疑。若是平时,我开口,父皇和太子哥哥必然允许你前去,只是这次秦昭哥哥涉及其中,你和我的关系人尽皆知,你怕是去不了。”
大堤若是自然决口,皇帝定会怀疑静王和秦昭当年是不是暗中勾结,一起偷工减料,做了什么贪赃枉法的事。
秦昭是萧宴宁的表哥,梁靖和萧宴宁的关系又这么好,皇帝怎么可能派梁靖前去赈灾,他还怕梁靖和秦昭一起糊弄他呢。
如今秦昭来信说大堤是被炸毁,这事秦昭不敢隐瞒,必然要上奏。
从这方面来说,秦昭肯定是对修建的河堤有绝对把握有信心,所以河堤决口后,他才会想着前去查看。火药炸毁河堤,哪怕洪水滔滔,乱石纷飞,哪怕大部分落入水中被冲走,但飞溅四周也会留下痕迹,秦昭手里必然有火药出现的证据。
但即便是这样也不是立刻就能收场,谁炸的河堤,造成了灾难,必然要扯皮。
这种情况下,皇帝也不会派梁靖前去。
梁靖一心系在水患上,一时没考虑这么多,经由萧宴宁这么一提醒,他缓过神。
梁靖想说什么,张了张口却没说出来,最终嘴角浮起一抹嘲讽的笑,脸上带了几许厌倦之色。
梁靖身为臣子,他忠君爱国,哪怕是义勇侯府的事,他也从未说过半句怨言。但他心底有气,义勇侯为了一己之私害死主帅和数万西北将士,哪怕有疑点,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然而季侯爷把罪责全部承担,皇帝碍于驸马,把义勇侯府相关之辈流放岭南瘴气之地。
梁靖知道岭南瘴气之地容易染病,是个让人九死一生的地方,季家相关人员到了那里自生自灭。
只是他有时会忍不住想,如果季洛河不是驸马,那皇帝会怎么做?
也会像诛温家三族那样诛季家吗?会不会觉得别人戏弄了而更生气,是不是也会照着温家的下场那样挖坟鞭尸,挫骨扬灰。
梁靖知道自己这想法大逆不道,可西北主帅是他父亲,战死的数万人中有他两位兄长,其中一人至今没有尸身,坟墓之中只有衣冠。
梁靖也曾劝慰过自己,主谋已死,不该想那么多。
也许他心眼可能天生就比较小,心里到底没能忍住落下一丝埋怨。
萧宴宁见梁靖神色难看,他心思通透,顿时明白这人在想什么。
萧宴宁想说安慰梁靖的话,又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过虚假。如果真想安慰梁靖,当初就该向皇帝提出反对意见。
可他没有,这样的他说出一些苍白的安慰之词,和往梁靖心上插刀有什么区别。
“宴宁哥哥……”
“梁靖……”
两人同时开口,又同时闭嘴不言。
四目相对,两人都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梁靖语气轻松:“宴宁哥哥,不去也没关系,朝堂上的官员那么多,可靠的又不止我一个。”
萧宴宁错开眼,他望向窗外,视线落在未知处:“梁靖,我希望有天,你所想皆能如愿。”到时,梁靖想去赈灾,便去赈灾,只要不做恶事,他想做什么都可以,且不会受到任何猜忌。
梁靖因这话心微微一颤,他抬眼萧宴宁俊美无双的侧脸,双手慢慢收拢在一起,心一点一点急促跳了起来。
***
皇帝觉得这两年实在是流年不利,改天让钦天监好好观察观察天象,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皇帝要求户部在最短的时间内清点出五十万两银子送往灾区。
银子很快就筹集出来了,皇帝让太子选人前去赈灾,太子一时间也没主意。
趁着太子选人,皇帝终于把禁足在王府的静王给召到宫里。
江南河堤决口这种事静王哪怕没在朝堂上,也听说了,又跟自己有关,他入宫时便觉得这次怕是出宫不易。
这不,刚见到皇帝,刚跪下请安,皇帝直接给了他一脚。
要不是皇帝病还没完全好透,这一脚能把他给踹翻在地。
静王被踹得歪了歪身体,他忙跪直。
皇帝冷笑着道:“当年你怎么向朕保证的?所修河堤可保百年,现在呢?你给朕老实交代,那河堤到底怎么修的?你从中到底捞了多少好处?”
静王大哭:“父皇,儿臣冤枉,那些银子儿臣确确实实都用在河堤上,儿臣不敢隐瞒。”
静王这些天一直在禁足,大抵是吃不好睡不好,人本就有点憔悴,这一嚎啕大哭,看起来委屈至极。
皇帝:“既然都用在了河堤上,那你说它怎么决口了。”
“儿臣确实不知。”静王哭得鼻涕都流出来了,也不敢擦,他小心翼翼道:“父皇,儿臣修完河堤就回京了,实在不知到底是什么情况。是不是这几年管理河堤之人不尽心,河堤被那白蚁给啃食掉了。”
“是不是被啃食掉了?”皇帝扯着嘴角:“朕还想问你是不是把银子给贪了呢。”
“父皇,儿臣不敢。”静王趴在地上喊冤。
皇帝:“修建河堤这般不用心,此次河堤决口就是你的错,那些老百姓因你而死,田地因你被淹,你太让朕失望了。”
静王眼泪啪啪往地上落:“父皇明察。”
秦昭的折子就是在这个时候送进宫的。
皇帝现在是看静王哪哪都不顺眼,本来想趁着机会再踢他两脚,听到是秦昭的折子,皇帝冷笑两声拿了过来。
掀开折子看了看,皇帝蓦然瞪大了眼。
随即,他啪的一下合上折子:“召太子。”
静王偷偷用余光看了看皇帝,只见皇帝正神色阴鸷地看着他。
静王被皇帝这眼神看得一慌,忙垂下头,心中涌起一丝恐慌之感。
折子上到底写了什么,能让皇帝这般盛怒。
太子接到皇帝召见的命令,匆匆赶往乾安殿。
看到地上跪着的静王,他并不感到意外。
河堤决口,静王难逃干系。
皇帝盯着太子瞧,瞧了许久,把太子瞧得心里泛嘀咕。
“前去赈灾的人选得怎么样了?”皇帝没有说秦昭折子上的内容,而是慢慢吞吞问了赈灾之事。
太子心下有些诧异,他早上才见过皇帝,皇帝还交代他说赈灾人选要好好选,不可马虎大意,现在就开始询问了。
不过太子脸上并未表露出来心中的想法,他道:“回父皇,儿臣愿亲自前往江南赈灾。礼部侍郎方郁可为巡按,御史温寂随行,亲卫统领温林率禁军护送灾银。”
皇帝没有吭声。
方郁是皇帝一手提拔上来的人,是纯臣,御史温寂也是老臣,亲卫统领温林和哪个皇子都不来往。
除了太子自己,这些人都选得是皇帝的信任之人。
太子竟然没安插自己的人在里面。
毕竟这事一出,静王身上的罪责想根本无法摆脱。
是提前知道了消息,故意这么选人,还是根本不知情,一心为民?
想着这些,皇帝开口:“秦昭来了折子,说是河堤是被炸毁的,这事儿你们怎么看?”
“什么?”太子和静王同时抬头,他们眼中都是震惊,然后彼此相互看了一眼,满满的都是防备。
很明显,静王觉得这事是太子干的,就是为了置自己与死地。
太子则觉得是静王监守自盗,贼喊捉贼,静王本就在禁足中,河堤决口,本就可以把静王摁死,如今炸毁了河堤,谁敢相信是静王所望,这分明是在转移视线。
想到这里,太子看向皇帝,他人很瘦弱,显得那双眼睛格外明亮:“父皇,如果河堤真是被炸毁的,不知是决口前被炸毁了,还是决口之后被炸毁了。”
皇帝挑了挑眉:“之前和之后?”
太子神色冷然:“如果是决口之前被炸毁,或是有人想栽赃陷害,或是贼喊捉贼。如果是决口之后炸毁,那就分明是有人怕担责任而故意使出这样的手段掩盖真相。”
“太子殿下这话何意。”静王拿起手帕胡乱擦了擦鼻涕和眼泪:“就不能是有人趁机浑水摸鱼,斩草除根?”
“事关六弟清白,六弟有这样的怀疑,也情有可原。”太子徐声道:“孤身为太子,倒是想不透什么人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
怀疑他,他可是太子,是储君,地位稳固,他没有做这种吃力不讨好之事的缘由。
“你……”静王气短,一时竟然找不出分辨之词。
“够了。”皇帝冷着脸:“身为皇子,吵吵吵,像什么样子。”
皇帝想了下,又让明雀去召慎王和瑞王。
这两人经常和静王一起,冷不丁询问,说不定能找出些蛛丝马迹。
慎王和瑞王入宫后,皇帝就把秦昭的折子摔倒两人眼前:“你们怎么看?”
慎王和瑞王面面相觑,他们怎么看,他们实在是看不出什么。
慎王巴巴跪在那里,瑞王欲言又止。
皇帝看着瑞王:“你想说什么?”
瑞王闭了闭眼,咬牙狠心道:“说不定是秦昭所为呢。”
“你说什么?”皇帝觉得自己耳朵好像聋了,一时间竟然听不懂人话了。
慎王瞪大眼看着他,一副你疯了的模样。
“四哥,你胡说八道什么呢?”慎王吸了两口气儿:“你怀疑秦昭也要有点依据好不好,秦昭他这么做除了被杀头之外,能有什么好处?”
瑞王咬牙冷哼:“万一是秦昭想借机挑拨太子和六弟的关系好坐收渔翁之利呢。”
“他坐收渔翁之利,他坐收什么渔翁之利?”慎王纳闷坏了,瑞王这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这理由说出去能笑掉人的大牙好不好。
瑞王:“谁都嫌疑,为什么他秦昭不能有嫌疑。况且,我只是怀疑,事情真相到底如何,还需要父皇明察。”
慎王还想说什么,瞄见静王若有所思的神色,他脑中灵光一闪,陡然住口。
是了,秦昭,那可是秦家大公子,是萧宴宁的亲表哥。
他四哥这是在怀疑此事和萧宴宁有关。
慎王心道,这暗示有点惊悚了,瑞王被禁足被禁疯了,不知道皇帝最疼爱萧宴宁吗?竟然在皇帝面前暗示是萧宴宁所为。
就萧宴宁那样,能做出这种事吗?
“父皇,秦昭品性端正,为人纯厚,绝不会做出这等事。”太子道。
瑞王:“知人知面不知心,天知地知你我不知。他远在江南,做出什么事我们又看不到,万一呢。”
“父皇,儿臣也不相信是秦昭所为。”慎王也开口:“儿臣虽没有和秦昭共事过,但也听闻秦昭的为人,他会做官也是个好官,不会拿老百姓的命当做儿戏。”
静王瞅了慎王一眼,他发现了,只要事关萧宴宁,这个萧宴安就忍不住开口说话。那次萧宴宁闯诏狱,萧宴安就巴巴去拦,没拦住还和人家一起闯诏狱。要不是慎王私下里从来没和萧宴宁有什么往来,他都忍不住怀疑慎王是不是和萧宴宁一伙的,就在他们这里当叛徒。
瑞王一旁冷笑:“义勇侯府名声也好,家风严规矩多,京城子弟人人追捧,谁又能想到义勇侯能做出陷害忠良之事。”
慎王:“……”那要这么说,他还真找不出反驳的话。
他也看明白了,瑞王今天是和萧宴宁过不去了。
皇帝冷眼看着他们几个,然后朝明雀招了招手,低声吩咐几句。
明雀神色恭敬,正准备退下时,殿外有小太监前来禀告,说是福王求见。
皇帝轻皱了下眉头,顿了下道:“宣。”
明雀直起身体:“宣福王进殿。”
没过一会儿,萧宴宁从殿外走了进来。
看到殿内跪着的其他皇子,他神色有些诧异。
萧宴宁入宫的时候并不知道其他皇子也在,这都赶巧了不是。
几个皇子朝萧宴宁看过去的目光有异,里面的情绪很复杂。
有担忧,有打量,还有沉思。
看到这一幕,萧宴宁心想,怎么,难不成他来之前,这些人在说他的坏话?
心里想着这些,萧宴宁向皇帝请安,然后从袖子里掏出秦昭的书信道:“父皇,这是儿臣的表哥秦昭今日给儿臣送来的书信,事关重大,儿臣不敢隐瞒。”
一听秦昭的书信几个字,皇帝心头一跳,让明雀把东西拿上来。
掀开书信,看了看里面的内容,果然如他心中所想。
皇帝放下书信:“你看了?”
萧宴宁理直气壮:“看了。”给他的书信,他当然看了。
皇帝:“那你怎么想的?”
萧宴宁冷笑两声,把心中憋了很久的想法直接说了出来:“儿臣在想,这么恶心人的事,也不知道是哪个断子绝孙的玩意做出来的,这种下作的东西,活该早点去死,十辈子都投胎成畜生才好。”
皇帝:“……”
太子:“……”
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