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二十二岁的允禧很高兴。

他的嫡福晋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很健康。

不仅如此,由他主持的音韵研究也终于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方向。

“哦?葛鹏运?”弘书细细思索了一番,终于想起来这个元宵节主动跟踪人贩子被发现追杀,巧遇郎兴昌被救下,为他带来人贩子与白莲教有关的情报,后来还通过郎兴昌上报过一次福建那边有大官和当地大族勾结假装倭寇在海上打劫来往商船的事。

也是因为他上报的这件事,弘书又见了他一次,细细了解过这人的经历后,才发现还人不仅知恩图报、为人忠义,还是个语言天才,虽然不识字,但只是靠着当船员时和洋人的交流,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比四译馆那些官员说的还好,甚至还会一点儿葡萄牙语。

不过当时弘书没想让他去四译馆,不是身份问题,而是这人对海上航行颇有经验,更难得的只是自己琢磨就对海上各国的形势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样能自学成才的天才若是使人好好教一教,未来不可限量,到时候再塞去海军,正是专业对口。

不过这人基础还是太差了,所以弘书就让他先跟着郎兴昌,一边认字补基础,一边在春佑出宫的时候跟着做做护卫,铺垫个出身。

春佑日常出宫,除了回怡亲王府,便是去音韵馆给当试学小白鼠,葛鹏运回回跟着,一来二去也跟那边的人熟悉了。

在知道葛鹏运大字不识一个却会说流利的英语后,都很感兴趣的追问他是怎么学的,了解他学习的经过后,有人就灵光一闪:“其实我觉得咱们用“反切”来搭框架的思路没有错,只是“反切”需要的基础声韵字数量太多了,初学的蒙童很难记住,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数量少的基础声韵字呢?比如英语字母,它只有26个,写起来也很简单,蒙童很容易记住。”

“但它也太少了,而且发音都是单音,也不分声母和韵母,很难用来表现大部分汉字吧?”

“当然不是直接用它,咱们可以改一改嘛…这样你们看怎么样…”

“不,我觉得应该这样……”

……

“所以,大家现在都在干劲满满的改造英语字母?”弘书含笑问道。

允禧露出头疼的样子,大吐苦水:“你不知道他们多吵,房顶都快掀翻了,我都不敢在那儿多待,一露头就得被他们拉去判谁说的有道理。”

“哈哈哈哈哈哈。”弘书看完允禧的笑话,才收了笑道,“我也好久没过去了,后天吧,后天没什么事,我过去看看。”

“那敢情好。”允禧露出笑容,“你赶紧来给他们断断官司,让他们少辩一辩。”

“那可不成,还是得多辩,越辩理越明嘛。”

第三天,弘书如约而至,音韵馆的人看着他都难掩激动,毕竟这可是太子!如果不是来了这里,他们这辈子都没机会见到的人,而现在,太子殿下居然亲自过来与他们讨论他们想出来的新法子,还提出来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

还告诉他们,英语字母其实不是“英语字母”,是用人家“拉丁字母”改过来的,原本的拉丁字母表音更加丰富,甚至承诺会找一个懂拉丁语的人来辅助他们研究!

太子殿下果然如传闻中的一样礼贤下士、博学多才!

离开的时候,音韵馆的人很满意,弘书也很满意,他就知道,泱泱中国从来不缺人才,看看、看看,这才多久,没用他开挂,大家自行就找到了方向。

果然,只要提供了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再定下方向,总有人能拿出他想要的成果。

好消息总是接二连三的来,这边才结束,那边尹继善也从江苏送来了信。

当初尹继善离京赴任江苏巡抚时,弘书给了他一本《镜史》,还交代了一件事让他去办,这件事就是尝试在江苏办一个制造镜片的工厂——为以后的现代化流水线工厂储备经验。

之所以选择眼镜这个行业做第一个尝试,原因很多:一是眼镜行业是明末才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行业规模还小,意味这一行业里不会有太多底蕴深厚的人家,尹继善好操作;二是江苏经济发达,眼镜制造行业至少在当地已初成规模,有不少熟练工人;三是当地的消费市场已经养成,价格不高,不过三四钱、五六钱一副,寻常百姓日常也会考虑消费;四则是弘书手上握着改良后产量高、成本更加低廉的玻璃,虽然玻璃不如当下流行的水晶眼镜硬度高,更易碎,但它的杂质少、更加纯净、性能也更加稳定,在树脂材料被发明前,它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如今尹继善去江苏已经有一年多快两年的时间,在他的牵头下,当地的眼镜商们已经成立了行业商会,并决定共同出资建立一家专门生产镜片的工厂,日后大家都可以用同样的进价在工厂拿镜片,至于镜片拿回去后做成什么样的眼镜、怎么售卖,那就各凭本事了。

而工厂,大家按出资比例共分这家工厂的股份,尹继善代表江苏巡抚衙门也在里面参了一股,即是保驾护航也是监管。

尹继善送来的信里只说到目前择了哪一块地准备建厂,后面就全是请求他的支援,不仅要钱要人、要砖要水泥、要玻璃,还想要传说中只要烧煤就能自己动的“发动机”,要用“发动机”改造制镜牵陀车,提高镜片的生产效率,降低镜片的生产成本balabala……

弘书摇头失笑:“这个尹继善,真是什么都能学以致用。”效率、成本,这都是走之前弘书跟他念叨的,现在倒是被他反手扔回来了。

钱、人、水泥、玻璃这些倒都不是问题,不过发动机……弘书想了想如今正在印刷厂里转动着的那些庞然大物,摇了摇头,算了,还是等再改进改进吧。

给尹继善回了信,又叫来水泥厂、红砖厂、玻璃厂的负责人,让他们派人去和尹继善对接,顺便考察一下在江苏开分厂的可行性。

将手底下的产业都安排了一通,时间也来了春闱的时候。

未免瓜田李下,开年以后,弘书便不曾和张若霭他们见过面,只让人随时关注着。

当听到张若霭、鄂容安皆榜上有名的时候,弘书露出欣慰的表情,很好,他又要多两位一根胡萝卜就能干一天的牛马了。

但当听到阿桂名落孙山的时候,弘书愕然:“阿桂怎么也去参加春闱了?”他才多大,而且去岁八月才考过秋闱,还是中等偏下的名次,这去参加春闱,那不是妥妥的等着落榜吗。

朱意远无奈一笑:“听说是与人置气,打赌一定能考上呢。”

弘书无语:“这下肯定输惨了。”

朱意远但笑不语,章佳家虽然不算豪富,但也有些家底,阿桂公子顶多输些私房罢了。

懒得管阿桂,弘书跟着阿玛,在殿试的时候去考场溜了一圈,阅卷的时候也在一旁旁观学习,所以第一时间知道了两位伴读的名次。

张若霭,一甲探花。

鄂容安,二甲传胪。

名次都很不错,这可不是看在他这个太子的面子上给二人走的后门,毕竟这俩人的爹目前一个比一个当红,张廷玉和鄂尔泰的面子可比他大得多,但盯着他们的人也多,他阿玛雍正也不是个会在科举上徇私的人。

殿试完美落幕,弘书看重的打工人们暂且先去了翰林院进修,他阿玛终于开始兑现年前就答应他的事。

先是旧事重提将阿齐图申饬了一顿,然后借事将其罢了官回家反省,最后一道旨意下去,令已经赋闲在家小半年的岳钟琪走马上任。

一时间,才稍稍在大家眼中降温的岳家又炙手可热起来,岳家大门前等候拜见的人堪比前世节假日的热门景区。

岳钟琪还是从后门走才摆脱了围堵的人,成功入宫面圣。

与皇上一番详谈之后,岳钟琪带着满心复杂来詹事府见自己的女婿。

“岳统领。”

弘书拿出公事公办的样子,倒叫不知道该如何相处的岳钟琪松了口气:“见过太子殿下。”

“坐,一早上怕是都未曾进水吧,这是今春的新茶,尝尝。”

为了不在御前出丑,岳钟琪早起出门确实未用水,此时早已有些口干舌燥,闻言也不客气,一口春茶入口,浓润醇厚的口感抚平了喉咙的干燥,身心都通透起来。

也令岳钟琪心中的复杂平缓了些。

话也能问的出口了:“听皇上说,殿下您想要改革军制?”

弘书一怔,随即失笑:“皇阿玛是这样跟您说的?看来皇阿玛嘴上不上说不信,心里其是对孤颇有信心啊。”

“岳统领不必忧心,孤并非好高骛远之人,亦明白改革军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件事,孤是打算用十年、甚至二十年来做成的。”

“至于眼下,孤遍览兵书之后,对岳家军颇为神往,对练兵之法也有了一些想法,想要试试,还要请岳统领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