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余师傅炸油条指导

马霁明什么都没跟余寻光说。

他的精神有些萎靡, 余寻光坐着陪了一会儿,就很有眼色地结束了探访。

从病房出来到走出电梯,到进入地下停车场的一路, 余寻光都保持着沉默。他刚在《大树下的儿女》剧组完成了郑云开在劳教所的戏, 他现在有种自己是真的进去呆了一年的错觉。不然他怎么会对马霁明的变化有些抓不着头脑呢?

他不至于落伍成这样吧?

“他好像遇到点事,我不太理解。”

易崇一听,明白了。

得,还得让他开口说这个事。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把过程简化, 大概说明了一下小马进医院的始末, 和叶兴瑜正在处理马霁明转经纪约的结果。

“他要转去哪里?”

“去乘风。”

江肇明的影子在余寻光脑子里晃了一下,他“啊”了一声。

这位年过五十的乘风老板日常看起来挺和气的, 多次见面合作,余寻光没见他红过脸, 也没被强迫过做过什么,所以他对江肇明的印象还不赖。

而且他还是叶子姐的朋友。

余寻光觉得,既然叶兴瑜都没对这件事表示意见,结果又是马霁明自己想要的,综合来说,已经算是一场完美又顺利的合同交接事件了。

“我们给他的贺卡上,应该多写一句祝他前程似锦的。”

“不不不, 会有被想成是在嘲讽他的危险。”

也对。

可能是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来,第一次遇到同事离职,余寻光的身体没有给他的大脑反馈任何感觉。

——也不对,之前他有个实习助理小张也因为读书离开过。

余寻光有一秒的深沉,“这世界上的人就是来来往往的对不对?”

“对。”

“你今天要我来,也是为了让我在他离开前, 最后以同事的身份见他一面?”

“不管怎么说,你们是一起签进公司的,哪怕是为了讨个吉利,咱们也得有始有终嘛。”易崇说完又补充,“主要是因为他生病了,其他的倒没什么。小马只是去了别的公司,又不是出国,咱们和乘风的关系那么近,你们以后不会缺少碰面的机会。”

经纪人说得轻松,余寻光便没当是什么大事。

确实不算什么大事,他跟马霁明本来就没什么私交嘛,现在人家有更好的发展,他在心里祝福一下就是他能做的全部了。

趁夜回到通市,余寻光抓紧时间休息,为明天的戏养精蓄锐。

在通市又拍了一个星期,《大树下的儿女》剧组终于转组,去了中国地处最北方的黑省。

黑省建有一个专门用来拍摄年代剧的摄影棚,总占地面积3000来亩,剧组需要的任何景,都能在此地实现。哪怕没有现成的,美术也可以自行加工,反正建筑物基底在那儿。

此时已经是8月将近9月,东北的温度降了下来。这里白天温度适宜,夜晚较冷,从温度上来说,也更方便大家拍冬天的戏。

虽说在棚里被灯光照着还是热,但演员们还是愿意相信,这里会比在通市拍摄的三个星期要舒服点。

剧组落地,修整好后,第二天一大早,统筹在群里发消息通告各组,明天要拍摄第一集,也就是韩雅清和四个孩子相遇的剧情。

这一幕的布景导演早就派人前来搭好,现在只等机器就位。

《大树下的儿女》的导演叫范学芹,是央视特意从中部制片厂调来的。范导今年58岁,身体硬朗,精神旺盛,虽然没有多少拍摄年代剧的经验,但她善于请教,做事也仔细认真。剧组的布景、道具,她从年初忙到年中,每一件物品都亲自确认,为了防止疏漏,她还特意向其他有经验的导演请教过。

在摄影棚拍摄,由灯光调控时间,剧组的工作时间便不再昼夜颠倒。

早上8点,甘琼到达化妆室。服装上身,做好造型,她照着镜子,侧着身子打量着细条纹花格子的上衣,“怎么样,有那个意思吧?”

她这件外套是前段日子特意回家,从妈妈那里拿回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她的母亲正值风华青春时期。

石韵之在旁边点头,“真精神,而且质量真好。”

“那个时候的物件啊,耐用。”甘琼从助理手里接过深蓝色的袖套,熟练的挽上,又拿来一条红围巾,包住了半边脑袋戴着。

石韵之也是差不多的打扮,衣服以整洁、简便为主,符合人物的形象与小摊摊主状态。

1983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下海”经商,当时有“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路上”的说法。在这种大环境下,韩雅清和她的以前的工友焦丽娟也在路口支了个摊子,卖老豆腐和油条。她们早餐摊的用料干净、实诚、童叟无欺,很快就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每日的收益金额也逐渐稳定下来。

这天早上,突然来了三个孩子,求着说大娘能不能给口吃的。韩雅清看这几个面黄肌瘦,衣服也脏兮兮的,心头一软,发了善心。

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甘琼和石韵之来到片场,三个小的已经到了,正聚在一起听导演范学芹讲戏。

在棚里工作,全靠大灯照明。

灯光之下,导演的面色十分严肃。

“现在天气暖和,没办法给你们制造环境,所以得演出来冻着的感觉。公平起见,你们各自来一段,谁演得好,我待会儿给谁特写镜头。”

廖源年纪大些,先上。看完他的表演范学芹也不评价,直接把视线转移到莫芸涵和苏亚身上。

廖源最会看脸色,他怎么会不明白范学芹动作背后的意思?好在他有一颗平常心。他都能接受【何晓强】这种贪小便宜、自私、没主见的人物了,在片场因专业能力不好而受点小打击又算什么?

饰演孙国强的苏亚沉思之后,来了一段身体发抖,咬牙强撑的小品。

他的角色在设定里是郑云开绝对的拥护者,为此,苏亚更想往深沉里演。

但是范学芹现在需要的不是深沉。

最后一个表演的莫芸涵在苏亚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牙齿打颤的细节。

顺便带上台词,“大,大娘,您行行好,给我们,给我们一点吃的吧。”

她说得极其可怜,眼睛都配上了水雾。

范学芹的心里立刻有了决断。

其实在她心里,她也是倾向于让莫芸涵来体现这个环节的。小女孩不管怎么说都要招人疼些,宋金红又是几个孩子里设定最小的。

她的扮演者莫芸涵能撑得住镜头,最好不过。

为了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范学芹又教了她一些能把这一幕表演更细化的技巧。

在导演调教演员的同时,甘琼和石韵之来到了自己的“摊位”前。

范学芹和石韵之都是南方人,家里没有吃面食的习惯,可以说,她们大半辈子都没有揉过面团。但接了这部戏,戏里有要求,她们还是在开拍前做准备工作时学了一手。

不说学的怎么样,至少有个模样功夫。

今天的通告单里描述得很清楚,韩雅清在摆摊时下的油条需要拍清楚全程,趁着现在还没开机,她们要抓紧时间,熟悉好自己的面团子搭档。

摊位上摆好了几团发好的面,那是余寻光昨天睡觉之前帮忙准备的,他做事细致用心,今天早上起来又醒了一遍才送过来。

石韵之洗好手,拎起一个面团,看着上面的气孔,啧啧称奇。

“小余真是什么都会啊。”哪怕她不是行家,也能看出来手里的面发得有多好。

说曹操,曹操到,换好服装的余寻光一进片场就往这儿来了。

他明显是来看面团子的。

石韵之没注意,她两巴掌拍在面团上,有种自己在玩解压玩具的感觉。

甘琼招呼他,“余师傅,快来指导一下。”

她喊得急,余寻光以为有事,小跑了两步。

待靠近了,一看面团就知道是什么情况。余寻光手上化了伤妆,没办法动手帮忙,只能指挥:“把面团加点油揉开就行。”

石韵之是个“好学生”,听闻立刻动了起来。

余寻光在旁边仔细地看着,说话的同时演示手法。他教她揉开面团、静置,再擀成薄片,切成条状,然后叠压,拉长。

为了确定面团能顺利炸成油条,石韵之开了锅,先试着下了一条。

等她炸糊了两轮后,余寻光开口指挥她翻面,控温,和出锅的时机。

这一幕真有厨房里,大厨带小徒弟的架势。

等到模样金黄,还带着香气的油条顺利出锅,甘琼大力鼓掌。

这一路来得不容易,石韵之仿佛听到了礼花和更多欢呼声。

“你做到了!”

“我真的做到了!”

石韵之拉着甘琼的手。喜极而泣。

趁着这俩忘年交耍活宝,余寻光就地取材,拿袋子裹好油条,塞进嘴里吃了起来。

他现在吃东西的姿势有些变化,嘴部的肌肉用了些力,那是他在沈众康的饭馆里打工时,得空观察顾客得来的素材。

性子比较宽,比较放的人就会这样吃东西。

郑云开就是这类人。

石韵之一抬头,就看到余寻光在嚼巴嚼巴。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炸的油条是属于能吃的东西,有那么一瞬间都愣住了。

她的脑子明明告诉她,刚才她在玩厨房游戏。

她要是把余寻光毒死了怎么办?

不不不,面团是余寻光发的,油和锅是剧组准备的,火候是余寻光自己掌握的,就算他食物中毒,也不能找她。

甘琼比较关心的是味道。见余寻光吃得香,她紧张又期待地问:“怎么样,好吃吗?”

余寻光咬了一大口,点头。

他又伸手指了指锅,示意石韵之继续。

他没吃早饭呢,一根油条怎么能满足得了年轻大小伙空虚的胃?

“你自己再炸一遍。”

石韵之将信将疑,心里没底,她重新拿起面条,揉吧,拉开,下锅时小心翼翼,只比刚才多下了一条。

不自信,太难了,她平常可是能炸厨房的人!

她精神紧绷,回忆着刚才的经验,做一步就看一眼余寻光的脸色。只要看到他挑眉毛,立马做出修改。

甘琼在旁边不说话,她用毫不掩饰的欣赏的目光端详着余寻光的情态。她不知道石韵之有没有发现,她是看出来了,现在站在这儿的哪是余寻光啊,分明是郑云开。

居然能还没开机上镜,就提前融合好了角色。

她认为,余寻光现在的状态已经能够达到所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新一批油条出锅,石韵之抱着“大义灭自己”的心态吃了一口。

“哦莫!”她捂住嘴,忍不住学起最近追的剧里的韩国人,“哦一西!”

重申,后面那句是日本人。

总归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范学芹带着小孩们过来,就看到三个主演凑一块围着炸锅握着油条吃得正欢。

都是前辈,也没个正形。

而且。

“我的道具啊!”范学芹跑过去,生怕他们把拍摄素材吃没了。

“没事儿,不打紧,面团我准备了挺多的。”余寻光说着朝自己的助理伸手,获得了场外的矿泉水救援。

油条能够现炸,卖的另一份食材「老豆腐」为了更方便,副导演再三思量之后还是决定上道具,所以就导致现在余寻光吃油条吃腻了,不能喝豆腐,只能喝自己的水。

范学芹走近了,见摊位上的油条色香味俱全,伸手拿了一根。

她可不是馋,她是品鉴!

“嗯,不错,”范学芹咬了两口,幸福地眯起了眼睛,真的开始品鉴,“这油条外部酥脆,里头有面团的软乎和劲道。吃在嘴里也不油,只有一股面香……”

范学芹朝余寻光竖起一个大拇指,“余师傅,面发得好啊。”

之前在通州的拍摄戏份,有涉及到厨房的活计都是余寻光在帮忙,对于年轻人的本事,范学芹只有“佩服”二字。

听说这功夫是他为了拍戏特意去学的,好像就是暑假播的那部《密信》。

在范学芹心里,余寻光是一个认真演戏的好演员。

余寻光心安理得地接下了这份夸奖。

他之前在宁川学的是炒菜,现在的面食是他拿到剧本后现学的。按照云开哥的想法,他这么优秀,就该被多夸夸。

说起来,拍《大树下的儿女》,余寻光给自己做出了一套新的表演理论——在心里树立第三人。

现在他的身上有个人余寻光的意识,有演员余寻光的意识,还有角色郑云开的意识。反正他拍完之后会见到郑云开,为什么不能在拍摄期间,提前往自己的心里放一个郑云开呢?

他把片场的情感、节奏,全部都转移到心里的那个小人身上去,他就当自己的身体里提前住了一个朋友,他会更冷静的从第三方观察那个小人。

这种表演方法区别于以往的体验派,也不像是技巧性的情感替代,余寻光觉得这种方式更像如今被国内院校表演教材里弃用的“间离派”。

所谓间离派,又称布莱希特派,这种表演方法一般用于舞台剧表演居多。讲究的是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的抽离关系。简而言之,演员在演出时,会时不时地跳出第一视角,以第三视角去诉说整个剧情。观众看的是角色,也是演员。观众接受着故事的剧情,又因演员时不时抽离的表演认识到这只是一部戏剧。

总而言之,间离派是不存在所谓的“沉浸式体验”的,它对演员来说是一种更加自由的表演方式。

当然,余寻光现在使用的方法算不上间离派,只能说,那是他自己胡来的一个融合。

他没在间离观众,他在间离自己。

这种方法余寻光琢磨了很久。他在演朱明祎的后半部分时,就浅试了几场,因为没什么效果,他总结,归纳,重新制定理论,然后在拍《大树下的儿女》的第一场,重点使用这种方法。

用到现在来看,效果还挺不错。

余寻光想,如果这种方法能够支持得住他把整部戏演完,他以后就再也不用考虑诸如“情绪戏伤身”、“角色太沉浸难以抽离”、“被角色的三观恶心”等之类的负面情绪影响了。

他的身体和心态都会健康很多。

易崇也不用再战战兢兢。

话说回来。

喷香美味的油条轮到范学芹这里就结束了。

三个小孩还得拍“饿”戏。为了达到效果,他们特意从昨天晚上空着肚子撑到现在。范学芹怎么会舍得让他们辛苦熬出来的状态白费呢?

演员准备好了,道具也准备好了,等灯光调试好,《大树下的儿女》各组部门全体就位。

范学芹抓着还没吃完的半根油条坐回了导演椅。

“各部门注意,开机了!”

“开始!”

《大树下的儿女》剧组当然也有群演,是兄弟单位黑省电视台联系的当地剧团的演员。但是今天群演需要露脸的镜头不多,范学芹没有特意去折腾别人,只是安排了十来个剧组的工作人员,换着衣服在镜头里走来走去。

按照计划,范学芹先拍了韩雅清和焦丽娟推着车,从远处过来的画面。

烟雾缭绕,那是特效师安排出来的生活的气息。

同时伴有人工大风和雪。

石韵之推着车,眯起眼睛,自然地做出被冷风吹得脸颊发冷,缩着脖子躲避风头的动作。

等甘琼把三轮早餐车停好,再准备下一场。

第二段是下油条、卖早餐的特写镜头。甘琼和石韵之分工合作,前者负责端老豆腐,售前,后者负责炸油条,打包。

在开机之前,两位演员练习好了速度,也提前炸好了半锅油条。

等到剧组开机,二人开始行动。

这一组镜头,范学芹特意让机器开着多拍了一会儿,实在是前面几轮演员的动作不够麻利。

等这条拍好了,就到三个小孩的场景了。

这里有两条内容要拍。范学芹先拍何晓强、宋金红、孙国强三人求早餐的内容。

焦丽娟看着面前三个小孩,面色不忍,“大冬天呢,你们三个娃娃清早在街上闹甚了?”

韩雅清说的却是普通话,“对啊,你们的爸爸妈妈呢?”

三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吱声。

焦丽娟皱着眉,还是觉得他们可怜,她刚回头刚打算发表善意,却见韩雅清已经开始舀起了老豆腐。

她明白了意思,赶紧开始包炸好的油条。

韩雅清舀了一大碗,问面前的小孩:“够不够啊?”

宋金红眼睛一亮,刚要点头,就有一只手从他们后脑排队拍过来。

孙国强回头,惊喜大喊,“大哥!”

郑云开握着他的脑袋,右手把他拨到自己身后去,左手捞住另外两个。他直直地看着韩雅清,很不好惹的样子,“他们几个可没有钱。”

韩雅清虽然有些尴尬,但仍旧是撑着一脸的笑意说:“我请你们吃的。”

“不用。”郑云开抬了抬下巴,从泛着毛边的口袋里掏出一枚纸币,直挺挺地伸给旁边的焦丽娟。他的眼睛一直紧盯着韩雅清,像是生怕她跟自己抢孩子,“够不够?”

“够了,够了。”韩雅清点着头,看也不看一眼,伸手把手里的老豆腐递给宋金红。

作为一个施善者,她脸上的希冀居然更多。

宋金红先看了一眼郑云开,等他同意后,才双手捧住了碗。

她喝了一口,就要给旁边的何晓强。

韩雅清连忙阻止她,“别,你自己吃,还有呢。”

她给面前的小孩们一人分了一碗老豆腐。

最后那一碗端给了郑云开。

郑云开没想到自己也有,他皱着眉,露出怀疑的眼神。

韩雅清只是笑,并且把手往前伸了伸。

二人用眼神拉扯几个来回后,郑云开还是伸手接了,韩雅清这时才看清他的手背关节处全是血痂。

不用说,绝对是打架弄的。

韩雅清一抬眼,看见郑云开在瞪她,似乎是在为她的眼神而生气。

韩雅清只笑,并没有避开。

郑云开喝一口老豆腐就看她一眼,后来油条到了手,他赶紧带着三个弟妹开溜。

他们先是走,然后加快跑。

何晓强说:“哥,你给的钱,绝对不够我们四人吃的。”

郑云开凶他,“别说话,遇到了真傻子了,我们占便宜,不挺好的?”

孙国强拉着他的手,“你哪来的钱?”

郑云开避开,不让他碰,“要你管,反正我没偷没抢。”

宋金红看着手里的油条,沉思,“我能把它留着晚上吃吗?”

郑云开瞪她,“晚上吃干巴的?还是你想拉肚子?”

宋金红吸了一口气,张大嘴,把温热的油条塞进嘴里。

孙国强把油条撕开,主动分出一半给他。

郑云开没拒绝,但他只取了一半的一半。

“剩下的自己吃。”

何晓强犹豫着,有模有样的学着分给他。

郑云开没要他的,反而踹了他一脚。

“吃你的吧。”

孙国强诚心,他要;何晓强的心不诚,他才不要。

拍完这一段,再拍油条摊前的第二段剧情。

同一个场景。

宋金红、孙国强、何晓强却跪在了韩雅清面前。

“老板,求求你,行行好,留下我们给我们一口饭吃吧。”

这里是整部剧中,第一个催泪的点。范学芹在开拍前仔细调教了三个演员,为了效果,每个人都需要给到镜头,于是她花了不少心思,给每个人都设计出符合他们性格的小动作。

您别说,当亲眼在镜头里看到甘琼蹲下来,双手把饰演宋金红的莫芸涵扶起来的那一刻,范学芹都有点感动到。

主要是老演员的情绪给得太好。

石韵之哪怕没在特写镜头里,也在身后拿手帕抹眼泪呢。

甘琼把三个孩子一一扶起,已经是决定好了要收留他们。她又想起来,“你们的大哥呢?他是不是也……”

孙国强说:“大哥他不愿意过来。”

何晓强说:“大哥说他可以去找他妈妈,他可以回家。”

“骗人,”宋金红又哭了出来,“大哥和我们一样,早就没有家了,他妈妈已经和别人结婚还生了小孩,她不会要他的。”

何晓强说:“他,他是怕人太多了,大娘你会不要我们,才自己走了。他说他比我们年纪大,他可以去找工作。”

孙国强偏头凶何晓强,“要能找工作他早找了!”

“好了好了,你们先起来。”韩雅清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有些头大。她迅速做出决定,“你们先在旁边等着,等收摊,你带我去你们落脚的地方找他,有什么话,我跟他说。”

这里的台词长镜头由于要切画面,所以特意拍了两遍。

接下来,是一组再度需要到群演的全景镜头。

人来人往,韩雅清和焦丽娟继续忙活着卖早餐,在他们的摊位不远处,蹲着三个衣衫老旧,破烂的孩子。

她们看着焦丽娟和韩雅清,就像是在看救命稻草。

镜头往后推,定点在一个墙角。

郑云开小心翼翼地探出头,他远远地望着似乎是被收留的弟弟妹妹,抬手握拳,咬了咬自己的大拇指指节。

他开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