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密信》:百姓长乐,国泰家安
杜栀子自从《烈火英雄》入坑到现在, 已经算是余寻光的老粉了。
她关注余寻光的那年,正好是粉丝和论坛口中的「寻光元年」。美貌又勤劳的年轻演员一年播了五部剧,部部质量佳, 部部表现好, 不同类型各有特色的角色轮番上阵,直接给爱美又吃设定的小姑娘一榔头捶死在坑底。
年底的颁奖季,大发神威的余寻光用凭真本事挣来的奖杯让网友和饭圈狂欢,直冲进脑门的杜栀子爽快得耳朵嗡嗡响。
这还只是起点。
爆红之后的第二年,余寻光做事更加细致、叫人挑不出来毛病。往后两年保证每年上新两到三部的作品, 再加上时常的路透, 采访,还有工作室和经纪人薇博上的营业, 勾得杜栀子老老实实,一心一意, 再也没关注过其他演员。
这么多年了,要问杜栀子粉余寻光的追星体验,她说出口的第一句绝对是:“稳稳的,很安心”。
口碑好到每次有黑帖,路人赶在粉丝反黑队前出手。
口碑好到合作过这么多演员,没人说他不好。
口碑好到有人去职业狗仔那儿买余寻光的黑料,狗仔破防大骂余寻光有毛病不让人赚钱。
除此之外, 经纪人和工作室不作妖,同事不硬蹭都是加强杜栀子追星幸福感的筹码。
当然,作为正主,余寻光还能管理好颜值和身材。虽说有时候角色需要会晒黑会增肥,会剃平头,但是由于颜值能打, 再加上日积月累出来的滤镜,她们这群会溺爱的粉丝只当是品尝其他风味了。
在时间的流逝中,余寻光陪伴着杜栀子走完了她的大学生涯。他是独一无二的演员,她是千万分之一的粉丝。他虽然不知道她的存在,但杜栀子能感受到,他们都是很努力在生活的人。
这种殊途同归的本源,让她对他的感情更深。
就像她在薇博上的id:[栀爱寻光]。
余寻光尽着偶像的责任,杜栀子也给了余寻光自己全部的爱。
去年毕业,为了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触到偶像,她以此为动力留在了沙市。今年年初,她的工作刚稳定,刚好碰上余寻光的第一部电影《故梦》上映。她运气好,抢到了票,顺利地在路演时通过手机放大倍数,见到了陪伴了她三年的精神支柱。
在手机屏幕里看到余寻光时,她是没有感觉的。
真正让杜栀子头皮发麻的,是余寻光拿着话筒说出的那一句:“大家好,我是余寻光。”
如听仙乐耳暂明。
几千年前,白居易听到琵琶女的乐声后,和她现在的心情一样吗?
不。杜栀子突然觉得这个典故不好,她赶紧在心里否决。
她爱着值得被爱的余寻光,她怎么忍心让他过气呢?
哪怕是想象中也不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这种事绝对不会发生。
余寻光要一直红下去,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他的为人,都值得他一直红下去。
或许是杜栀子的祝愿取到了一点作用,《故梦》后来的总成绩突破了20亿。那段时间,她身边的同担都很开心。有技术的,做大字报庆功;有钱的,发红包与大家同乐。杜栀子什么都没有,只能等着《故梦》上视频网站,在当前页面开了一个很久没有续过费的会员。
她一直在尽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余寻光。
努力工作了半年,今年暑假,余寻光的第二部电影《一封来自突厥的密信》要播了。杜栀子心里存了计划,在路演票出来的第一时间去抢。幸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她,她不知道在那一秒内抢赢了多少人,总之,她得到了《密信》上映第一天在京市电影院见到他的机会。
杜栀子由此规划好行程,踏上了前往京市的路。
她在余寻光的故乡工作,现在她要去余寻光工作的城市走一遭。
除了那些出名的旅游景点,她还要去看看余寻光的学校,公司。看看叶兴瑜采访里说的,和余寻光签约的那座「九楼」。看看诞生了《风雅颂》的拍摄地点,踩过或者从陈敏笙身边拂过的尘埃。
《密信》首映当天,剧方一共安排了5场路演。从上午的9点场到晚上的7点场,余寻光会和另外两位主演及导演、制作人代表,围着京市小转一圈。
路演时,除了主演穿的是自己人物形象的漫画版文化衫,其他出席人员的短袖t恤上都只在胸口上印了一个有“加密”两字的信封。
统一着装,倒是省了演员们搭配服装的功夫。
宣传方为了带动粉丝购票,同时让路人感受到回票价,特意在各大影院准备了同款文化衫,作为观众们凭电影票根抽奖的奖品。
看电影免费送周边好礼,还有可能获得主角同款,这种效果对愿意拨冗前来观影的人来说,不亚于鸡蛋对老太太的吸引力。
《密信》的电影票也未采用常规形式,院线特意在机器里设置了新程序,观众在打印时,可以选择三个主角的漫画形象。
好了,现在连电影票都有收藏价值了。
片方用了如此之多的巧思,不说别的,当天观看凌晨档点映的观众和媒体是能够感受到片方满满的诚意的。
清晨,《密信》的电影还未在全国各地铺开,各大网络平台就已经注入好评。
“画面宏大精良的一部公路片,虽说有上价值观的桥段,但点到为止,与故事背景融合,并不生硬突兀。最后的一个长镜头拍得热闹温馨,事后想起来竟然热血沸腾。”
“三个演技派同台飙戏,产生的化学效果不是1+1+1,而是3*3*3。老中青三代全无短板,余寻光的表现异常亮眼,第一次发现他有演喜剧的天赋。”
“听说明年的贺岁片有在接触余寻光,只能说导演和制片方多加油。个人对公路片不太感兴趣,但这部电影还好。胡继周的川省方言是亮点,余寻光的角色设定很有意思,本来前面都困了,后来是两个人的互动让我忍着睡意看完了全程。”
“让余寻光演结巴的那个编剧简直是个天才!冯知平的人设挺无聊的,是余寻光的加入才有了不错的化学反应,小结巴又好笑又可爱,萌得我原地当妈。”
“谁敢信啊,我看到最后才发现这部我以为的公路喜剧片的内核,居然是反战!”
“立意非常优秀的片子,内核与剧情并存,严肃与搞笑分配合理,值得一看。”
“余寻光的演技似乎又往前更近一步了,总感觉冯知平比黎耀川演得好,不行,又想回去再看一遍《故梦》了。”
“三个演员配合默契,三个角色缺一不可,这是一部演员成就电影的案例。”
“余寻光顶着一张帅哥脸,莫名适合演那种质朴,坚韧,平凡的角色,《密信》中的冯知平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外,还有很多夸奖的言论,无一例外皆是好评。
资方请来的水军适当流入评论区,诱导这些好评发酵,吸引那些还在犹豫、观望口碑的观众们。
暑期档虽然有两个多月,但厮杀起来一点儿不比春节档轻松。今年的暑期档一共有97部电影上映,这种大基数代表了电影行业繁荣的同时,也象征着各大投资商制片方之间的腥风血雨。
杜栀子的路演票是首映当天的下午3点10分场,电影一共120分钟,她在5点10分就能见到余寻光。
兴奋的心情根本压抑不住。杜栀子提前40分钟来到目的影院,她以为她来得算早,没想到当时的影院大厅里已经聚了一大半的人。
有个男生还举着一件未拆封的文化衫在吆喝,“抽到曾在常的文化衫了,有没有换冯知平的?”
根本没人理他。
余寻光的角色向来热门紧俏,粉丝基数又大,谁跟他换呐。
杜栀子只感慨,自从余寻光说过自己没怎么见过男粉之后,这群小伙子也是大胆起来了。
她摁着扑腾扑腾的小心脏去取钱,拿到漫画版冯知平电影票根之后,爱不释手。
电影票上,画着小冯拖着一个骷髅架狂奔的侧面形象。他高举着锅铲,面部表情被一个逗号框放大,里面是孩子被吓哭的脸,还有张得太大露出扁桃体的嘴。
太可爱了。
取完票,杜栀子再去抽奖。有点可惜,没中。
后期估计也收不到。
粉上一个路人盘极大的演员,就是痛并快乐着。
没关系,她可以自制。杜栀子并不太遗憾,她有着自己的一套追星花钱法则。
等待时间,人来人往。可能是人太多了,往常只提前五分钟进场的影院让观众们提前了十分钟入内。
杜栀子排队入场后,看到好几个阿姨拖着大垃圾袋在往外走。
她刚才注意了影院的排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天是《密信》首映,影院给这部电影的排片多到了离谱的半小时一场。
来来往往的观众口中也大多在讨论《密信》。
整个影院井然有序的运转着,经常是刚进去一波观众没多久,就有另一波人出来。
杜栀子今天抢到了第三排的票,跟其他的票比起来,价格不算贵。她满怀激动,一进影厅就注意着屏幕下的空间,那是余寻光待会儿会站的地方。入座后,看向四方,连后来银幕上播的广告都十分顺眼。
就是四周有些吵。
“待会儿团队在现场会待多久?”
“20-30分钟吧。”
“会随机抽取提问吗?”
“坐前面被抽中的几率比较大吧。”
“我看网上说一定要积极举手,要踊跃参与。”
“不是,我上课举手都不主动的人,要我主动?余寻光多大面儿啊。”
杜栀子回头,看了这说这句话的姐妹一眼。
她手里拽着横幅呢,明明是自己人,还把话说得那么傲娇。
大概是看观众们坐得差不多了,影厅关闭了大灯,上龙标之后,直接开始放映电影。
通常来说,电影开场前都会播放各个制片公司的动画,今天的《密信》却没有。屏幕亮起,就是一片黄沙,然后各个制作公司的名字像学生交作业那样互相挨着出现,从上到下,贴了整整两页。
杜栀子听到有个男生说:“我敲,13个。”
是指制片公司的数量吗?
刚才的字幕太密集了,她没来得及数,只看到了名字较短的「星宇文化投资工作室」。
杜栀子来之前听群里的同担科普过,《密信》的制作费有4.7个亿,这么多公司分账,不知道叶兴瑜能赚多少。
制作越大,收益越稳,但钱可能就没那么多。
有些大粉说,《密信》和《故梦》不一样,《密信》这种商业片就是个食堂大锅饭,主打一个“人人有份”。
杜栀子和余寻光所有的粉丝一样,希望叶兴瑜能赚大钱。娱乐圈里最稳定的关系是利益,她们简单的希望赚了钱的叶兴瑜能够一直对余寻光好。
制作公司之后,上的是主创的名字。余寻光排在第三个。
这方面,杜栀子不算抵触,主要是《密信》官方一直做得够好,不论是宣传还是拍摄时间,都明明白白地说着“三位男主”。
三位同为“领衔主演”的男主按照年龄排出先后。
所有字幕在二十来秒中过完后,镜头随着被卷起的黄沙移动,凑近了,给出一个沙丘的特写。
正当观众们奇怪这里有什么的时候,一阵风吹过,露出里面的骷髅。
“嚯——”地一声,现场有不少人被吓到。
杜栀子也在其中。
怎么没个高能预警啊!
垃圾电影,谁拍的?上来就吓唬观众。
杜栀子拍着本来就加速了不少的心口,缓过劲来重新坐好,正好看到一只手伸向骷髅。
镜头反打,露出余寻光有些呆滞的脸。
哇,开屏第一幕就是小冯呀。
镜头这时抬高,拍了太阳之后低下来,照出一个大全景。
仍旧是那片黄沙。
冯知平把骷髅背起,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走。
镜头在后面追随着他的脚印,随着变得激昂的配乐,镜头的移动速度逐渐加快,在黄沙消失露出泥土的时候,几个特效大字从脚印里钻出:
【一封来自突厥的密信】
电影名字留在画面上,背景里的脚印也逐渐变成了水坑,最后马蹄踏过,马蹄声响起,镜头再次抬高,拍出了在大路上飞驰的马队,以及像是实拍的长安城。
接下来是一段配有字幕的情节紧凑的剧情。
突厥来袭,皇帝震怒,下令发兵。
镜头转到军营时,先展现了军营生活,然后雷纬明登场。
他饰演一个滑头又负责的小将:曾在常。
曾在常舔着脸皮子求,求到了随军出征的机会。
之后是将军在众将士面前的动员的演讲。来客串的老演员把台词说得抑扬顿挫,特别能让观众共情。
但让杜栀子来说,她觉得最感动的是之后将士们的举臂高呼。
“大唐,大唐!”
大唐,一个在国人心中好感度能排到前三的朝代。
旗帜飞扬,战士们身披战甲,从此踏上了漫漫征途。
《密信》的后期和配乐师的功底特别深厚,从这时起,电影的配乐就换成了羌笛、琵琶、胡笳,以及角、鼓声。
大唐的将士出征,大唐的将士败了。
电影的叙述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雷纬明饰演的曾在常小队覆灭来讲述这件大事。
流血与牺牲看得观众们心里不是滋味。
很快,尸堆里的曾在常站了起来,他处理了一下自己的伤口,收好自己队伍和突厥人留下来的旗帜,摇摇晃晃,走向远方。
没多久,他遇到了胡继周饰演的老罗。
老罗的川省话一出,大家笑了一下,之后就没有动静了。
无他,老罗的经历同样惨烈,更别说因为他想做逃兵,曾在常和他爆发了剧烈的冲突。
最后,实在没有力气了,两人妥协,一起相扶着往前走。
“别管什么军队和大唐了,现在能活着走出去最重要。”
“军队要管,大唐也要管!”
“我真想握一捧沙子塞你嘴里,让你把嘴巴闭上,你啷个越说越起劲噻?”
声音渐远,太阳落下,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铺向大地时,镜头照出靠着脑袋被埋在一起,似乎昏睡过去的曾在常和老罗。
两个打着瞌睡,眼睛眯着,嘴唇翕动,发出微弱的声音。
“逃兵,你睡着了吗……”
“败兵,谢谢你的发声,原来你还没死。”
“你死了我都不会死。”
二人斗着嘴,最后老罗体力不支,脑袋往旁边一栽,一头撞在他的下巴上。
曾在常当时痛得灵魂飞天。
他一定是飞天了,不然他怎么会看见不公平的老天被锅盖盖住了。
精神恍惚的曾在常一个激灵,他终于反应过来罩在他头顶的是什么东西。
“锅铲?”
随着他破音的声音,锅铲在镜头前露出真身,移开后,大家看到了余寻光懵懂的脸。
冯知平看看曾在常,又看看老罗,先蹲下来喂他们喝了些水,然后举着一人高的锅铲,挖。
杜栀子看到这里已经看明白,曾在常和老罗的生机就在冯知平身上——因为在开场时,他带骷髅回去那里的脚印,是从沙漠走向草地的。
冯知平应该拥有一片绿洲!
果不其然,在被三位主角的互动逗得欢声笑语时,观众们也看到冯知平将这二位生还者带去了他的绿洲。
之后,是冯知平战友的骨头露出,以及一些配有字幕介绍的回闪。
失败的战争,还死了那么多人,观众们的情绪又低落下来。
没两分钟,又被活宝主演们逗乐。
没办法,冯知平说起话来的节奏和表情,太搞笑了。
剪辑师将众人的情绪玩弄于股掌之间。
曾在常想去寻找军队,继续加入战争;老罗被迫要把身上的“军机密信”送出去;冯知平想要带着战友们的尸身走出这片黄沙。三个拥有不同理由却有同样目的的人,整好行囊,带好冯知平提供的水和食物,一起踏上了寻找出路的道路。
路上,言语中的各种包袱不断,逗起了阵阵笑声。
到了一座荒城,遇到休息的突厥兵,更搞笑的来了。
冯知平拖着骷髅躲避突厥兵的追杀,那群人叽哩哇啦说了一堆,冯知平或许是听懂了,突然发怒,丢下骷髅,举起锅铲回身打了回去。
刚才被他宝贝得不行的骷髅因为他的放手,差点散架。
老罗都看呆了。
“结巴,你疯了?你不心疼兄弟了?”
冯知平气得眼睛都红了,他一边揍人,一边看着老罗,一个字一个字的说。
“他……”
“他怎么了?”
“不……”
“他不会介意?”
“是……”
“他不是,哦,他不是小心眼的人?”
“我……”
“到这我就听不懂了啊结巴!”
老罗仰天长啸。
结巴更是委屈,他拿着锅铲匡匡砸着突厥兵的脑袋,都要哭了。
他脸憋得通红,终于张着嘴大喊:“突厥!”
老罗一拍大腿,秒懂,“你这兄弟其实是突厥人啊!”
冯知平悲愤的点头,他身边遭受重击的突厥兵终于昏了过去。
电影的配乐停了,只有风沙的“呜呜”声。
以及冯知平的“呜呜”声。
影院里的观众都要笑傻了。
太可怜了小结巴,把敌人当成战友背了一路。
老罗走过来,仔细检查了一下地上的骷髅,叹气,“真是突厥人。我估计啊,刚才那两个突厥兵追他,是认出骨头来了。”
冯知平背过身去,不愿面对。
这是仇人。
老罗现在反而宽容了,“死者为大。”
他拍了拍骷髅,又拍了拍冯知平的锅铲,“等脱困了,把他就地埋了吧。”
冯知平不搭理,他拿着自己的锅铲,找曾在常去了。
三个人手里没什么凶器,到最后也只是把小队突厥兵活捉。他们之中,冯知平懂一点突厥话,曾在常也懂。询问过后,他们发现这支突厥小队也是溃兵。
战争在没有他们参与的时候,突然就要结束了。
曾在常完全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如果他没有立下军功,那么他来西北的意义在哪里?
他有什么脸面回去见妻子?
在曾在常迷茫,冯知平无措的时候,老罗当起了家。
“我们不杀俘!”
他做主把这群突厥人放了。
离开时,突厥人朝他们下跪,叩拜。
黄沙中,生命难以存活,他们没必要在战后当刽子手。
配乐响起,天神在哀鸣。冯知平看着他们走远,说:“他们,也,也是,平民。”
老罗抬头,长吁了一口气。
三人继续往前走。
在继续经历了一些情节,贡献了笑料,升华了主题之后,三位主角终于找到了唐军的部队。
可他们却被当成逃兵关了起来。
后来是凭借曾在常的两面旗帜,老罗的密信,冯知平收集的战友们的名字,让他们得到了一个面见将军的机会。
虽说现在打了胜仗,但是之前的败仗也是真正发生了的。
将军身边的幕僚献计,可以把曾、罗、冯三人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民间百姓和其他官员知道西北有这样三个一心为大唐的兵。
这样为大唐的兵,是将军的兵。
将军思前想后,觉得此计甚妙。
于是逃兵就这样变成了英雄。
甚至圣上听到了他们的故事都大为感动,派来使者迎接他们进宫。
进京的路上,三个人迷茫着。
他们确实一开始有想过用密信保住自己性命的想法,但是在走出沙漠时遇到了那么多的事,现在他们开始怀疑战争的意义。
直到来到了长安。
百姓长乐,国泰家安的长安。
心中的郁气那穿过集市后突然消散了,三个人凑在一起,在满天焰火下,在万民同乐的街市,明白了战争的意义。
进宫,面圣,各类封赏下来后,曾在常回家,冯知平和老罗一个个的根据名册,去还冯知平带回来的那些骨头。
在一片祥和安宁的长安城中,电影结束。
影院亮灯,全场鼓掌,起立。
杜栀子也看到了刚才在结局部分走进来维护秩序的,站在幕布边的影院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