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前段时间纪楚有多忙, 不用多讲。

与此同时,陶乐薇几乎也不在家中,虽说有安丘县制糖作坊的建立, 州城的作坊到底有些不同。

十几个县的蜂蜜质量不同,兜售的价格也不同, 必须有个统一的规范。

再加上其他制糖作坊也在陆陆续续成立, 之间多多少少有些竞争。

其实陶乐薇最开始,只是帮蜂农们的忙。

之后还是张娘子主动说:“我家就想建个蜂糖作坊, 要不然咱们一起?”

这才有陶乐薇去问纪楚,李娘子也问了李师爷。

现如今, 便是三人一起开了这曲夏州最大的制糖作坊。

她们三人一起合作,那分红数字不可小觑。

纪楚在户司也有半年时间,更知道这样的税收规模,在整个曲夏州都能排名前列。

当然,也是曲夏州之前经济支柱太少的缘故。

现在一个油菜,一个蜂糖, 两个税收加起来, 曲夏州明显富裕不少。

而且还能看出来, 这些银钱确实落在百姓们手中,改善他们的生活。

再看户司那边新旧布料的销售情况, 大概能推测出曲夏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样有所提高。

不过数字归数字, 真的看到女工数量增加, 以及整个产业带来的收益, 纪楚便无比高兴。

但张推官也好, 陶乐薇也好,甚至这个产业上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收益到底哪来的。

纪大人去安丘县的头一年, 便全力推广油菜。

当时很多百姓还不明所以,不想多种。

谁料到如今曲夏州一半税收,都是因为油菜籽的售卖。

张推官甚至隐隐觉得,要不是油菜籽收益不错,曲夏州指荒为田的事情,也没那么快了结。

毕竟各地都有指荒为田的情况发生,

而且大家都不想多种,多种意味着更多税收,偏偏有油菜这种不同凡响的东西。

甚至为了种油菜,很多大户都会多种主粮。

目的自不用说,自然害怕纪楚那条油菜与主粮的禁令。

可以说,推广种油菜,大大缓解本地指荒为田,粮食不够的窘境。

所以张推官很能理解,为何许知州对纪楚如此推崇,就连巡考想找他麻烦,也被其他官员们挡回去。

这样厉害的下属,一定要好好保护起来才是,这肯定是上司们的心声。

世上的官员极多,真正能做事的,却少之又少。

纪楚能力如何,那还用讲?

张推官甚至预料,只要让曲夏州平稳发展四五年时间,本地人口绝对会迅速增加,到时候直接成为府,那都是有可能的。

只看如今的安丘县,人口已经跟之前相比,已经增长了两三千,几乎家家户户都添丁添人口。

以后的曲夏州,估计也会像安丘县那般愈发壮大,人口多了,本地的发展会更迅速。

陶乐薇则有点紧张。

这是她头一次脱离相公自己做事,之前相公太忙,她也不好打扰,便跟张娘子,李娘子一起摸索着做。

如今终于有些规模,怎么看都觉得高兴。

见相公夸赞,乐薇更是高兴,在听相公开玩笑讲,他如今吃喝都靠娘子时,乐薇下意识道:“怎么会,这些可都是你教的。”

纪楚不算开玩笑?

毕竟那分红确实比他工资高啊。

纪楚对乐薇能做成这事,一点也不意外,她一向聪明还有不同寻常的毅力。

想到曲夏州的蜂蜜远销平临国各地,纪楚便无比高兴。

只要有这种长久买卖,当地百姓日子就不会太难过。

说起来,是不是还能跟数科合作,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器可用。

纪楚让乐薇把如今制糖作坊遇到的麻烦,统统都记下来,之后提交给数科,让他们来解决麻烦。

“不要怕写得细致,只要能省力,更提高效率,都要记下来,也别管能不能实现,反正让数科他们操心。”

也就是小宋训导他们没听到纪楚说什么,不然肯定要无语啊。

什么叫不管能不能实现!

哪有这样使唤人的!

但大家想想,刚开始种油菜的时候,谁又会想到,油菜产业会有今天的盛况。

所以别怕!

敢想敢干才是真的!

制糖作坊的三位娘子,还真的立刻开始找问题。

陶乐薇一个劲点头:“好,最近问题确实很多,炉子的火不够稳定,搬运也有问题。”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会造成许多麻烦,所以一点也不能将就。

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她们可以的!

作坊里人来人往的,还有不少人在看纪楚。

这就是纪大人吗,乐薇的相公,教她读书写字,教她骑马,教她开作坊的纪大人吗。

今年二十八岁的纪楚本就生得好,这些年强身健体,也强壮不少。

看着风度翩翩,面容棱角分明。

而且他这人并不倨傲,不管是谁跟他说话,都和和气气的,跟其他官员不同。

别看他这么年轻,已经是被许知州器重的从六品官员,真厉害啊。

她们各家能靠着蜂蜜以及蜜糖作坊挣钱,靠的就是他们夫妇两个。

纪楚回去之后,又让乐薇组织本地的蜂农工会,以及蜂糖作坊商会。

“前者以交流技术为目的,多找勤快踏实的蜂农,这样各家蜜蜂出现问题,能及时交流。”

“后者不以作坊大小来论,只讲人品口碑。”

行业内的抱团,可以最大程度抵御风险,是一定要做的。

纪楚并不牵头,也是他的身份不合适,还是娘子更好一些。

陶乐薇惊讶。

她刚学会办作坊啊!

这又来一个新事?

可她也不觉得为难,反而兴致勃勃,一个劲点头:“好,我跟张娘子李娘子一起,一定办起来。”

今年二十五岁的陶乐薇放到现代,也正是刚刚步入职场一两年,开始打拼的年纪。

这个时候不奋斗,什么时候努力呢!

夫妇两个各忙各的。

纪楚这边更是被派到各县,去检查主粮跟经济作物比例是否合适。

工司那边,则让他统计各地的水渠修建。

自从工司主事景大人支棱起来之后,两司事情越来越多。

纪楚被户司派去查看农田,工司干脆也让他监管了。

不过两边都透露出同一个意思。

那就是,最近不要待在都城。

看来今年的巡考大人,确实很烦他。

对此纪楚当然没意见,反正都是办差,在哪都一样,他立刻出发。

李师爷和纪振跟在左右,现在又多了个李纹,看来李师爷彻底放弃他的学业。

但他们不是最高兴的,最兴奋的,还是许久没有撒欢的追风。

平日也带它在城郊转悠,但哪有乡下地方宽敞啊。

走之前纪楚偷偷去了趟数科,看他们认真筹备弹花机八号,他也就彻底放心。

只要按部就班下去,今年不会有什么大事的。

除了那位巡考大人,一切都好说。

果然,纪楚离开州城没几日,巡考便想到他了,专门点名道:“听说如今曲夏州大半税收,都来自油菜,连隔壁的咸安府都受益,所以今年两地考场布置得非常不错。”

“如此功劳,都是那个叫纪楚官员所为吧。”

巡考绕了一大圈,就为了说这句话。

王学政在旁边点点头:“听说是这样的。”

说完之后,便不再搭话。

巡考看向王学政,就等他再介绍介绍,谁料一言不发。

张巡考算是看出来了。

这曲夏州上下官员,都没打算让自己见到纪楚。

如此败坏学风之人,不值得这么多人维护。

还是左右训导开口道:“大人们,这是备下的流程,还请两位审阅。”

今年的乡试在八月十六开始,连考三日,八月十九傍晚出考场。

最后的成绩,在八月二十六公布。

一共十日时间,决定六百三十七名秀才的命运。

这么重要的事巡考不敢再耽误,专心办自己的差。

一直到八月份开始考试,纪楚还在下面巡查。

他为人和善,又懂公务如何处理,跟各地县令关系都还不错。

谁让他不仅能力强,态度也好。

有这种办实事的上司,谁会不喜欢?

除了这些事之外,纪楚还着重问了匪贼的事。

各地盗贼,基本都是春风吹又生的,不可能完全剿灭,必须时时刻刻提防。

好在各地经济好起来,很大程度能抑制犯罪。

众人最大的问题,其实还在耕田十分辛苦上。

这点谁也没办法,除非能突破种子技术,化肥技术,以及后世的机械化种田。

这些科技树只能一点点地攀爬了。

纪楚觉得遗憾,大多数百姓却十分知足。

眼看日子越来越好,哪有不高兴的呢。

不少人家能有积蓄跟囤粮呢,反正比之前的日子好过太多。

纪楚并未说话,只是稍稍叹气。

只要给淳朴百姓一点活路,他们便是最乐观最勤劳的人。

等纪楚要离开时,多数官员都会问弹花机的事:“听说制造弹花机的人手不够,是真的假的,我们能如期拿到东西吗。”

现在已经八月中旬,州城那边乡试都开始了。

他们各地的棉花也快到收获的季节,各家都很紧张啊。

事到如今,谁要是看不出棉花的好处,那就是瞎眼的。

旁的不讲,让百姓们穿上棉衣,冬日里少死几个人,对当地官员来说都是功德一件。

而且其他地方的人不冻死,他们这里死了好多人,那找谁说理去。

再者,已经有聪明人,想到要多做棉被服了。

这么好的东西,曲夏州的人需要,其他地方的人就不需要了?

周大人二王爷说棉被服庸俗?

俗就俗呗。

天底下大多数人肯定都不介意,顶多价格卖得低一些。

尤其是沾桥县的颜骥颜县令,他在大型弹花机落地在自家县城之后,便有了这个想法。

这么高效的机器,不好好利用实在可惜。

反正一家棉花也是弹,一堆棉花也是弹,不如做棉被服的买卖!

有了这个想法,沾桥县对弹花机的需求肯定更旺盛。

不出意外的话,整个曲夏州各县似乎都能做这个买卖。

尤其是冬日,大家都在家里取暖寒,正好在家做个针线活,还能贴补家用。

这可是棉被服,一定能卖出去的!

就算今年卖不出去,明年也照样能卖的。

纪楚听着他们说,下意识道:“此事只同我讲,也没什么用吧。”

“我们已经派人去州城了。”

“直接去了数科,幸好新数科不在州学里面,找他们也方便。”

如今的州学学府就是乡试的考点之一。

倘若新数科在那,大家确实进不去,谁让如今有了新的官署。

所以各地想要弹花机的官吏,直接去新数科找人。

纪楚跟李师爷面面相觑,心道不好,追问道:“去新数科的官吏多吗。”

“多啊,棉花马上就要收获,大家都急着要弹花机呢。”

这不完蛋了。

李师爷忍不住道:“或许没人发现?”

这就是掩耳盗铃了。

看大家对弹花机的热情程度,就知道这会的数科门口绝对排着长队。

完了,什么时候火爆不好,偏偏在这个时候。

他辛辛苦苦出来巡查办差,为的不就是躲开乡试巡考的怒火吗。

“今日是八月二十,考试也结束了。”

所以巡考已经从考场出来了!

纪楚扶额,已经不忍细想。

千躲万躲,也是没躲开。

此时的曲夏州州城,巡考面如黑炭。

原本乡试顺利结束,他应该高兴才是,但看着新数科门口挤慢了人,怎么都觉得不痛快。

新数科这边也有点惆怅。

人太多了啊。

不是早就确定过弹花机的数量,怎么每个县都要增加?

不止如此,州城还有几家商户,说是想要最好的弹花机,准备做专门的弹棉花作坊,请他们帮忙去建造。

哪有说建就建的,谁有那个时间。

而弹花机的总数,从原本的五千台,直接增加到九千台。

重点是,跟我们说也没用啊!

我们数科只负责设计跟督造,以及最后的组装。

具体的零件制造在本地工匠那里。

为了造约定的五千弹花机,他们几乎把本地工匠全都找了一遍,实在没有空闲的人了。

不止如此,蔡夫子还调了一拨人过来,这才够用的。

所以大家一致意见就是:“不能再增加了。”

“实在造不出来。”

“你们要那么多弹花机干什么啊!开作坊?不怕赔钱?”

不管大家怎么说,众人还是不死心。

毕竟谁都能看出来,弹棉花,卖棉被服,是个极好的买卖,谁肯放过?

而且数科这边越是拒绝,他们越想买。

没看到那么多人都在求弹花机吗,他们要是走了,岂不是把机会白白让给别人。

自己不挣钱没事,但看着别人挣钱?不行!

抱着这样的想法,各县官吏跟商户们,都堵在数科门前不离开。

往日冷清的数科,哪经历过这种场面。

巡考从乡试考场出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

无数人挤在数科门口,等着预定弹花机。

也有人说,你们去找工匠直接订不就好了。

肯定不行啊,这弹花机的零部件是在工匠那边定做,但组装是在数科。

数科负责设计,把各个零件分类好,发给木匠铁匠们制作。

零件做好,再送到数科,由数科众人负责组装,最后才能完工。

整个流程当中,数科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大家捧着银钱过来,只为了求求数科,多给他们一些弹花机。

别说之前订的是五千台,那是之前订的。

现在来说,肯定不够用啊!

他们带着银子过来的,不行还能适当加价。

只要不过分,大家都能接受!

数科这边无比头疼,刚开始还是夫子们被拉着塞钱,后来是十五个学生也不能幸免。

为了买到弹花机,大家真的很努力。

赚钱的买卖谁不想做啊。

甚至有人想要沾桥县同款弹花机,虽然价格昂贵,但效率确实极高,做长期买卖的,自然会算这个账。

这一看,就是真想建弹花作坊的商户。

于是州学便出现神奇的一幕。

刚刚从考场出来的考生们,正垂头丧气,想着自己能不能考中时,便看到隔壁一向冷清的新数科人头攒动。

“他们在干什么啊。”

“手里拿的是银票吗。”

“为什么啊。”

“他们想买弹花机!如今最好最先进的弹花机,只有数科这边有图纸!”

再看原本应该落寞的数科学生们,他们虽然一直摆手拒绝,可面容红润,形容自然,嘴里还道:“我们忙着呢,真的造不出那么多。”

“太多了,大家平日除了学习,就是去督造弹花机八号,真的没空。”

最后实在扛不住,小宋训导同样让他们早点离开,只好道:“给我们时间商议一下好吗,看看能不能分批交货。”

不是数科不愿意多做,多做他们也有钱赚。

上到夫子,下到学生,都能从中分到利润。

关键是忙啊,真的来不及。

这让刚从科考场出来的秀才们开眼了。

数科的事情他们都知道。

但根本不知道,他们这样受欢迎?

也就是州城的学生们赶紧解释,平日不是这样的,就是现在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

因为棉花。

不对,是因为他们有真才实学。

他们学到的东西非常有用。

没有弹花机啊,也会是其他东西。

更好用的车马器具,都可以建造,这就是数科跟工匠学结合之后的魅力。

要说以前的秀才还算吃香,这些年已经很一般了。

完全不如这些没有功名的数科子弟。

“别看了,你们要去当工匠吗,奇技淫巧罢了。”

有个酸秀才脱口而出,本以为身边考生们会附和,谁料大家眼里都有些艳羡。

旁的不说,有个能赚钱的营生贴补家用,那该有多好。

最近几年里,曲夏州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但跟书生们关系不大。

顶多开了几家私塾罢了,那也不是所有秀才都适合教书,更有大把的人靠着算账写字谋生。

算账写字的钱别说养家糊口了,自己吃喝读书都顾不上。

三年五年的还成,但一直这样一事无成,自己都不好意思再读书了。

数科,似乎是个出路。

那些秀才都没考过的人都能去,他们是不是也能去。

怎么也是官学下面的数科,过去读书做事不丢人吧。

“考不上举人,去数科似乎也不错。”

“是啊,反正前途是不愁了。”

肯定不用发愁。

看看那人家新数科门前多少人就知道了啊。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什么好,什么不好,心里都清楚的。

“我反正大概率考不上的。”

“今年这么多考生,只有十五个举人名额。”

是啊,只有十五个!

他们寒窗苦读多年,大多数人,似乎只能在此止步了。

这么一说,数科似乎真的不错。

而且大家又不是真正的匠人。

州学有人道:“他们自称工程师,还是纪大人给的名字。”

工程师,听着好像不错,跟匠人还不一样啊。

眼看考生们议论纷纷,巡考脸色越来越难看,直接道:“纪楚呢,不管他在哪,都把他给我喊过来!”

作为京城礼部派到陇西右道的乡试巡考,张巡考为正四品大员,这会真的生了气,就连许知州都要避让三分。

所以纪楚这次,是真的要直面张巡考了。

“成何体统!看他把官学搞得乌烟瘴气,这合适吗。”

大家看的明白。

巡考如此生气,就是因为有危机感。

那么多考生都不是傻子,科考不成,自然要选其他路走。

现成的数科摆在这,很难不动心啊。

数科,工程师,听着好像不一样。

纪楚明晃晃在跟儒学抢学生,身为儒学大家的张巡考,必然不允许这种欺师灭祖的行为发生。

大家只能暗道纪楚倒霉,他已经在外面躲一个月了。

眼看只要放榜出了成绩,巡考他们便会带着成绩离开。

谁料正好赶上棉花快要收获,赶上数科如此受欢迎。

许知州微微摇头,也没什么办法,让手下找到还在巡视的纪楚,让他回州城一趟。

差役在沾桥县找到纪楚的时候,十分无奈道:“许知州说,您不用着急,慢慢去就成。”

着不着急,都要面对巡考了。

纪楚看着面前的弹花机十二号,颇有些感慨。

如此大型的设备,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做出来。

听说蔡夫子,张玉春他们,已经准备造更高效的机器了。

想到这,纪楚便无比高兴。

只有这些机器有进展,便是最好的事。

至于那位生气的巡考,他回去努力敷衍敷衍。

不过走之前,纪楚对沾桥县县令颜骥道:“你这还有收来的棉花吧,给我一些。”

???

干什么,凭什么要给你。

颜骥酷爱棉花,这不是秘密。

他来到沾桥县之后,不为吃不为喝,只想偷偷摸摸收了棉花。

虽说都是去年的,但也是雪白雪白的,又软又暖和。

纪楚知道他的爱好,也确定他这有棉花。

“给一点吧,反正等到十月初,今年的新棉就要下来,你还缺这点?”

颜骥无奈,只好让人去库房搬,他还等着天一冷,就直接用上呢,看来只能等今年的新棉了。

纪楚看到棉花,也不是私用,而是对差役道:“送到巡考大人下榻的驿馆,给他换上棉花褥子。”

“再放一条薄薄的棉被。”

如今已经是八月底,天气逐渐转凉,可以用薄被了。

就算用不上薄被,那下面褥子可以换了吧。

差役一口答应下来。

在场众人同时嘿嘿笑出声。

不喜欢数科,不喜欢棉花?

现在就让你喜欢喜欢!

吩咐完这些事,纪楚才带着众人慢悠悠回去。

殊不知此刻的巡考大人快要气死了。

因为今年乡试成绩还没公布,已经有好几个学生要去曲夏州州学数科报名!

你们怎么回事!

成绩还没公布,就要去数科?!

就知道自己一定榜上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