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Ⅱ》是以《山楂树之恋》主人公静秋的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末,主要讲述一个女人跟三个男人的情感故事,作者从不同的视角窥探出男男女女在爱情、婚姻、家庭、利益、责任等问题上引发的内心碰撞和情感争鸣,细腻地解读了现代男女的情欲世界、心理差异和迥然不同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准确地把握住了她们的内心的所思所想,让读者在感动的同时,能多一些思考,多一点感悟
艾米
爱了,就不问将来,但我静待你归来……在丈夫威胁说要将孩子弄死的那一刻,海伦的婚姻就已名存实亡。被逼无奈的她来到美国,想寻找机会把女儿办出国。在美国的中餐馆打工,海伦认识了厨师本尼,这个男人爱她、宠她、疼她,让她尝到了真正爱情的滋味。但丈夫一直不肯离婚,海伦就对本尼隐瞒了自己未离婚并有孩子的真实状况,并为此感到不安。其实,本尼早就知道了一切,却依然默默地爱着她。然而,本尼实际上却是一个身负案底的在逃犯……相逢却难以相伴,海伦和本尼的将来又该如何?
艾米
《等你爱我》是艾米迄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也是其创作生涯中最为艰辛的一部作品。作者以一贯清丽唯美的文字,刻画出生命中最能引起读者心灵震荡的角色,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那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令万千读者心驰神往,整部小说宛若一场爱的盛宴,将我们心底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犹如针扎,情至深处,令人潸然泪下。《等你爱我》,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生死情仇。只有生命中的几个瞬间,几次擦肩而过的回眸,然而却牵动了一生的守望。
艾米
《其实我是爱你的》是一本兼具艾米《山楂树之恋》纯美爱情风格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私小说。女主角王莙和丈夫王世伟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当时王世伟是学校公认的帅哥,很多女生都喜欢他,因为军训,王莙也注意到了王世伟,加入到了喜欢他的行列,毕业后,王世伟的女友因为王世伟分配到一个小地方没有前途而和王世伟分手,王莙知道后,主动去看王世伟,并告诉王世伟她也喜欢他,王世伟告诉王莙他也喜欢她的,只是因为自己家庭条件差,觉得配不上她,才没有追求她,之后两个人结婚成为夫妻出国留学。生活在国外,女主角王莙的事业比丈夫王世伟的事业发展还要好,因为感觉压抑,王世伟想回国发展,这期间和别的女人发展出了婚外情。在国外的王莙深感失望。因为装修房子和虢恺相识,并渐渐有了感情,他们开始思考自己以往遇到的是否是真正的爱情,并希望彼此珍惜。王莙向国内的王世伟提出离婚,王世伟却告诉王莙,他是爱她的。王莙如何面对她身边的两个男人?是与已改邪归正的丈夫继续生活,还是选择后来来到她生活中的这个男人,她和自己丈夫的爱还在吗?
艾米
在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石燕和父母随同整个军工厂连人带机器一股脑儿地搬到了小山沟里。曾因为跳级而被众邻里又妒又羡的她却在高考中犯了一个致命的低级错误,沦落于C省师院。倍感失落的她一直与高中时的钟楼怪人、现而今的名校第一丑黄海保持着通信联系。黄海虽然丑得让人瞩目,但身为名校生又善解人意的他一直是石燕倾吐内心苦闷、激起她考研斗志的理想对象。然而,少女的虚荣与小心眼儿使得笃信一见钟情的石燕一直对黄海外貌上的缺陷不能释怀,直到因偶然的机会遇见已故美男市长的公子卓越,事情才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艾米写故事,只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叫写,有人愿看,于是就写了。没有什么颂扬某人、抨击某人的意思;也没有支持某种做法、反对某种做法的意思。就像艾米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不为写这样的故事害羞,大家也不用为看这样的故事害羞,我们可以用我老妈的话来恭维自己:我们这是成熟之后的单纯,喧嚣之后的平静,绚烂之后的简洁。关注一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不比关注一个名人的喜怒哀乐低等,关注个人的命运并不比关注一个民族的命运平庸。说到底,一个名人也是人,一个民族也是由个人组成的,关注谁远不如如何关注来得重要。 一部感动6亿人的爱情小说,一部比王安忆《长恨歌》更感伤的小说——《山楂树之恋》之后,艾米让我们看什么?
艾米
《山楂树之恋》是以本书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叙事是艾米加上去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1977年是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静秋那时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她也报了名,准备参加高考。她那时的生活已经比顶职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这次又有幸能报名参加高考,这使她想起老三曾经用来安慰她的那些话,说她会从农村招回来的,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惜的是,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睹景思人,静秋开始写回忆录,以纪念她跟老三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三万字左右的小说,寄给了《L省文艺》。她那时甚至不知道投稿应该写在格子纸上,就用一般的横条信纸写了,寄了出去。那篇小说被退了回来,编辑评价说:文笔细腻,风格清新……但人物缺乏斗争性……,叫她按编辑的意见改写后再寄回《L省文艺》。静秋没有改写,一是因为忙于应考,二来她写那篇小说是为了纪念老三,如果按编辑要求改动,老三就不成其为老三了,即便发表了,也没有意义了。后来,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中国文坛进入伤痕文学时期。艾米的父亲开玩笑说,可惜《L省文艺》的编辑胆子太小,不然静秋的那篇小说可以代替《伤痕》,被写进中国文学史了。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也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艾米在参与写完《致命的温柔》后,就经常收到网友的悄悄话或跟贴,建议写写静秋的故事。那时艾米还不知道静秋的这段故事,只知道另外几段,于是经常威胁静秋,说要把她的故事写出来,但她都没有同意。 今年春节时,静秋带她的女儿Sara到艾米家来玩,带来了那个日记本,让艾米挑一些写出来,纪念三十年前的那段故事。 于是就有了《山楂树之恋》。